我是烟雨人 ▷

生在西泠青青杨柳岸

发表于-2006年03月19日 下午5:45评论-4条

从岳王庙出来,沿西湖岸边的绿荫小道,经曲院风荷、风雨亭、武松墓,前往孤山、秋瑾墓、放鹤亭、平湖秋月、白堤断桥的路途之上,只见一六角攒尖顶石亭,默默地伫立在西泠桥畔的夕阳之中,亭下一香冢古墓静静地目送着前来瞻仰探访的红尘游客,心中不禁有些疑惑:是谁人有幸埋骨于西湖边上?是何人为其建亭于西泠桥畔?带着种种疑问,抬头观看,只见亭上横额大书“慕才亭”三字,更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走进亭中,这才发现,亭中一花岗石砌边,馒头状坟墓前有一石碑,上面撰刻着温软滑润、情深意长的七个隶书大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心中惊讶不已:莫非这里真的是六朝南齐时钱塘才女苏小小的芳魂归宿之地?

最早知晓苏小小的名字,是看那个奇谲瑰丽、意象丰富的中唐短命“鬼才”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诗中的“幽兰露”、“啼眼”、“冷翠烛”以及风裳、水佩等意象,充满了飘忽、空幻、凄恻、幽丽的意味,总让人有凄婉冷艳、鬼火点点、阴森可怖、毛骨悚然之感。为此,我还在华东师大学习时,就曾写过《试论李贺个人形体心理特征与其独有的诗歌艺术特色之关系》的文章,深入探讨过李贺鬼诗产生的个中特殊原因,但对苏小小的认知并不深。我想,世上最了解苏小小的莫过于诗人李贺了,他(她)们虽阴阳相隔,但天上人间,心有灵犀,心息相通,可算得上是千古知音、忘年知己,让人钦羡不已。

苏小小的故事,散见于历代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之中,尤其是言情小说新编古今绘图今古奇观第四十四卷《苏小小魂断西泠桥》的出现,对后世影响很大。然而对苏小小的评价也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像有人看到章子怡主演的《艺伎回忆录》也有种种非议一样。有的一脱成名,见怪不怪;有的守身如玉,也难免绯闻缠身。时到今日,仍有人读不懂苏小小,发出了诸如 “古代妓女苏小小代表了怎样的文化?”的棒喝,真是天大的冤枉。

其实,人们喜欢苏小小不只是因为他的出类拔萃的写诗作赋的绝妙才华和美丽动人的妙曼身姿,而是他对真正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她的敢爱、敢恨、敢于迎接挑战,敢于为心爱的人而奉献一切、牺牲自己的忘我精神。

苏小小生于一个不幸的时代和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的双亲早亡,也许她一生下来就根本就不知道父母在哪,不得不寄身于栖霞岭下西泠桥边的她的那个所谓的姨母家,而她的姨母也是一个以卖唱卖艺为生的下层社会的不幸人物。这一切就决定了苏小小的前程和将来:是嫁与一个世宦人家作妾作小,囿于封建牢笼之中,默默等死,还是作一个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性灵自由的奇女子?她别无选择。然而,一次宿命中的偶遇决定了他的一生。

西湖的春天来的太早,正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浪漫时节。西泠桥畔,白沙堤上,苏小小乘着自己亲自设计的油壁香车,忘情于湖山之间,却无意中与一个翩翩少年——她一生中最挚爱的青年人——阮郁邂逅,四目相对,双方的天生丽质和出色才华同时被对方所吸引所迷恋。“燕引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心里有爱就说出来,没有丝毫腼腆和胆怯。苏小小洒脱不羁的性情与其不同流俗的见识,就这样震撼了阮郁。阮郁在求婚时指着西湖的松柏道:“青松作证,阮郁愿与小小同生死。”小小激动了,小小答应了。万分激动之余,她轻声吟道:“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两个互相倾慕的南国情侣,就这样终成眷属。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苏小小与阮郁过着婚后的幸福生活时,阮郁在京做官的父亲派人催归。也许阮郁与小小的人生历程就像当年的元稹与莺莺、陆游与唐婉一样吧,在功名与丽人之间,在事业与爱情之间,在生存法则的铁律面前,在这个最难让人做出抉择的问题上,还是不得不做出了让人心肝俱碎、痛悔不已的抉择。于是,她们的结合也就至此划上了一个永远让人痛恨不已的句号。“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阮郁一去,音讯全无,苏小小从此便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洗面,吟诗解愁。第一次,也是苏小小唯一的一次爱情就这样幻灭了,但小小对阮郁刻骨铭心之情始终不渝,至死还怀念着那短暂的缠绵悱恻,海誓山盟的愉快日子。

苏小小因心中烦闷,乘香车到南高峰下的满觉栊村赏桂,车到烟霞岭时,正是交秋天气,红叶满山,途中见一穷书生鲍仁在破庙中专心读书。苏小小十分感动和同情,就赠金劝鲍仁上京赴试。鲍仁感叹道:“千秋侠义,谁知反在闺帷。”事隔不久,上江观察使孟浪久慕芳名三次召见,苏小小不畏强权,蔑视豪门,甚至县令派人来催也是三天不起床。最后还是被人强迫用轿子抬到了船上。“梅花虽傲骨,怎可敌春寒。若要分红白,还须青眼看。”苏小小借庭院中盛开的梅花吟诵的这首诗,既表现了面对孟浪的刁难,不卑不亢的高贵品质,也流露了一个弱女子面对强权,身不由己的愤恨、无奈和惆怅!

这最令人难堪的一幕,对一个心直气高的弱女子来说,也许是重重的致命的一击。也许是她过度怀念如春水东逝梦境般的与阮郁相知相恋相爱相拥的日子吧,也许是她对封建社会中国女子的前途和命运彻底地幻灭和绝望了吧。夜凉如水,露台独坐,她彻夜不眠,中风寒不起。苏小小临终感慨:“交际似浮云,欢情如流水。我的心迹又有谁知?小小别无所求,只愿埋骨于西泠,不负我对山水的一片痴情。”含恨逝去,年仅一十九岁。

得苏小小资助赴京应试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的鲍仁,专程赶来报恩,获悉小小的死讯,抚棺痛哭。遵照苏小小“生在西泠,死在西泠,埋骨西泠,不负一生好山水”的遗愿,鲍仁出资在西冷桥畔埋苏香丘,并结庐西湖,日夜对望,终不复娶。

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个冰雪聪明、志高趣奇的女子,一个超凡脱俗,至情至性的女子,一个中国的茶花女,苏小小的传奇故事感动了所有来西湖探访名胜的文人骚客、王公贵族以及所有的游客。元稹、白居易、李贺、苏轼、袁宏道、徐渭、汤显祖、朱彝尊,甚至鲁迅、郁达夫、余秋雨等一大批诗人、词人、文人纷纷来至小小墓前,凭吊伤怀,赋词写诗,感慨不已。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徘徊留连于西泠桥畔,面对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光山色,遥想那美丽凄婉的动人故事,真想在她的墓碑上再刻上以下几行字:曾经爱过,曾经追求过,曾经美丽过。伫立墓前,放飞思绪,美丽纯情的苏小小依然仿佛就生活在我们中间,她的一颦一笑,一投足,一回眸,仿佛就在眼前。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星转斗移,人世沧桑,造成苏小小人生悲剧的那个可恨可悲的时代永远地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时代已经到来,苏小小女士若地下有知,将会含笑九泉,兴奋不已的。

2006-3-18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薄云残雪点评:

由今之景,成怀古之思,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历史的却又是鲜活的苏小小。

文章评论共[4]个
凤城女娲-评论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再次读懂了苏小小,无论是历史的记载,还是现在人的评说,那都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评判。苏小小这个被世人传颂的中国的茶花女, 甚称德、艺、才、俱佳,可与西湖山水争奇斗艳的奇女子,最后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实在令人痛心。。但愿苏小小能含笑九泉。at:2006年03月20日 早上8:09

凤城女娲-评论

文中第五段:其实,人们喜欢苏小小不只是因为他的出类拔萃中的“他”应该是“她”吧?
  【青青杨柳岸 回复】:你说的对,谢谢你. [2006-3-20 8:34:49]
  【青青杨柳岸 回复】:你说的对.谢谢你.还有一个地方,真不好意思,第二段前应空两格,但排版时没有排好,真对不起观众.哈....... [2006-3-20 8:36:23]at:2006年03月20日 早上8:11

古文-评论

    读罢此文放知道 苏小小的经历竟然如此  呜呼 
  【青青杨柳岸 回复】:有点出人意料吧,很多人对苏小小的抱有很大的误解的.但我在墓前只读到了她的美丽,才华,和深情.真的是个奇女子. [2006-3-20 11:03:11]at:2006年03月20日 早上9:06

芳草心-评论

读着你的《生在西泠》这篇文章,为苏小小的经历感动着。我曾去过杭州的许多景点,竟然不知道才女苏小小之墓就葬在西泠桥畔,真是惭愧。
  【青青杨柳岸 回复】:谢谢你.实际上当时我也差点错过了,光想着去看孤山白堤断桥去了.也是无意中发现的.,真是幸运. [2006-3-20 19:55:55]at:2006年03月20日 晚上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