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冬,蜀军北伐,曹魏情势危急,司马懿得以重掌兵权率军来援,双方主帅都把街亭一地当作一决胜负之关键,最后结局是司马懿以夺取街亭而宣告诸葛亮北伐失败。
作为进攻方的蜀军他的首要目的是攻入敌内腑夺取凉州而非防范司马懿的援军,街亭则是他的粮道,是保证蜀军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地。而对于司马懿来说,一味抗击蜀军锋锐显非上策,能夺取街亭则不但使蜀军粮尽而退军,并能从侧翼困住蜀军,从而达到消灭蜀军主力的目的,因此双方主帅都把战略重点放在了街亭一地,只不过是蜀军要守而魏军要夺。
事后许多评论家在评论街亭一役时往往指责诸葛亮用人失当,在如此显要之地,却让一个从无实战经验的马谡上阵,而非蜀军精华赵云、魏廷等人。其实这有些偏概而全,蜀军作为进攻方,其主要战斗部队都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攻击使命,再对蜀军来说街亭之地只要有一军依附地形死守住,以保证其进攻主力的攻击时间就以足可,如让赵云、魏廷等来守街亭则显得大材小用,难道要让马谡进入攻击序列吗。
古之大臣能得统制者信任的只有两种,一是重臣;二是近臣。作为国家重臣他不一定要跟统制者的关系有多亲密,他只要忠诚有能力就能得到统制者的信任,而作为近臣来说,他可以无甚么能力和才气,但他却和统制者的关系相当亲密,甚至还是一种家人、朋友关系,因此他也能作为自已人而深受统制者的信任。
马谡他恰恰却又是诸葛亮的近臣,在刘备时代有才的马谡得不到刘备的重用,只好凭借自已的多闻博知成为了诸葛亮的近臣,可以说从三国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把马谡当朋友看待的。以诸葛亮的高位和高能要想找个知心朋友是很困难的,马谡能进入这样的圈子除了人与人的缘份外还有一点就是马谡懂得够多知得够深,且还能爱好广泛,在各个方面都能有和诸葛亮交流之才,因此马谡以其近臣身份可谓是深受诸葛亮的宠爱,几乎夜夜都要与其深谈,这有参军谋划的作用,但同样也有以解诸葛亮寂寞之心的作用。
在街亭一战前,三国故事还特意提到了马谡的两个计谋,南征的攻心政策和北伐前的离奸之计。在此两计成功之后,马谡以深受蜀军同仁的信任和赏识,可谓是获取了足够的上场势,只需一场实战功劳就完全可以进入蜀军上层权力核心中,这一点众人皆知,马谡他同样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多年的努力奋斗只要再过个门槛就能完全实现。
在此不得不提地是这两计是否全为马谡所谋呢?作为诸葛亮多年的近臣,自然而然对诸葛亮的思惟方式和工作方式多有了解,南征之意是诸葛亮多思后下的决定,如何决策早以想明,马谡之谋只是一种迎和,而诸葛亮不过对近臣能有与他同一思维表现出了一种欣慰。而反奸之计从人心角度来说很有凝虑,要对统帅献对敌国统帅的反奸计,可谓是十分大胆,能说司马懿谋反者同样也能说诸葛亮谋反,此计同样适合诸葛亮,这样的策略是投鼠忌器的,非一般人所能提,除非是诸葛亮自已所谋,再假借他人,因此很肯定马谡在此计上表现出来的是听话的一面,由诸葛亮谋再从他嘴中说出(诸葛亮亲自说出此谋也同样不合适)。
当蜀军各路大军进入攻击线时,当诸葛亮需要一位听话的人来守街亭时,马谡站了出来。守街亭不需多谋也无需角斗的能力,只需认真执行诸葛亮所定方针死守就行。诸葛亮迟疑了一下,毕竟马谡从无带军经历,能否做到令申禁止能否让军士信服?于是又令王平作为副将协助马谡,希望王平能协助马谡管理好这支部队,但诸葛亮压根就没想到平常一向听话的马谡竟会在此关键时刻露出了其真实的一面,马谡竟想恃才露能,想向世人展示他的军事才华并不亚于诸葛亮,悲局就这样发生了。
司马懿夺取了街亭宣告了蜀军初次北伐的失利,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此战也并没给蜀军造成多严重的伤亡,虽有军令状,但蜀主刘禅和蜀国重臣蒋宛等都作出了马谡不杀的表态,而诸葛亮仍然挥泪斩了马谡,也只能说诸葛亮表达了他的心境,斩马谡并非只斩了马谡一人,而是斩下了诸葛亮的情感,诸葛亮以斩马谡来明志,分清重臣和近臣的区别,对有才之人放弃交友之心,而要当作重臣来培植,因此姜维虽得诸葛亮的喜爱,但却终不是诸葛亮的朋友近臣,终而成为蜀国的栋梁之臣。
-全文完-
▷ 进入何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