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话散文雪孩子的夏天

发表于-2006年03月16日 晚上7:34评论-18条

前言

无疑,现在进入了散文时代。说是时代,并非因其主流、精英,也非因其热度、繁荣,而实实在在地,是因为它太具规模,太泛而滥。文学大萧条之际,散文的“异军突起”,盖因现代社会迅猛多变,人心紧张、浮躁,而散文以“短、平、快”的文体优势,及形式、内容的自由性、随意性,更容易介入生活,贴近情绪,被习惯便捷、喜欢张扬的人们用来直抒胸臆,展现自我。

那么,当代散文是否反映了时代,见证时代的风云变幻,记载时代人的心灵活动呢?

一、 散文大国的雄风飞扬

散文被视作中国文学的始祖。几千年来,散文与诗歌,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古典文学的两大阵营,以各自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成就了古代文学的巅峰之势。古往今来的文坛圣手、大家,即便以诗词、小说闻名,也无不见长于散文。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从作品质量来看,散文都曾经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承并支撑了中国的文脉。

古代散文,整体上树起了坚挺的脊梁。传统文人读书为入仕,虽功利在先,客观上打下了为文撰书的深厚底子,一旦从政,抱负在心,必然高度关注国事、政事、时事、天下事,全面了解民生、民意、民情、民风。视野开阔,思想勃发,民族情感注入国家利益,即大情入大事,大事述大理,能够引起最广泛的共鸣,所以虽历百世而魅力不衰。

所谓文以载道,老聃伍千字,庄周十万言,无不对宇宙精神,对人类本质怀有宏阔冥想和精深阐释,以高度概括的思想及优美瑰丽的行文,尽现了散文的深厚与悠远,大度与洒脱。《论语》的简言深意,《孟子》的雄词丽辨,《墨子》的周密务实,贾谊的酣畅纵横,司马迁的丰厚批判,以或鸿篇或精悍的制作,各成一家,竞相争鸣,开创了散文盛世。并且,先秦至两汉时期,散文由哲理向政论、历史发展,作文以致用,完善了文学“言志”、“载道”的课题。散文的敏锐性及适用性在唐宋时期得到更为健全的发展。“唐宋八大家”对六朝以来浮华文风的革新,文章创作领域的拓展,功不可没。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为何有此说法?从一“衰”一“起”可见,魏晋至隋朝,战乱频繁,武人当道,虽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以及后来的谢灵运、刘勰、陶渊明等文人雅士在那一段的文学史上涂抹了光辉的一笔,却是着重于雅情、逸趣者多,而针砭时弊者,以文言政者,毕竟略显式微、逊色些。即便没落的清代,黄宗羲、顾炎武的政论性散文,袁牧、蒋士铨的文论性散文,康、梁、章太炎等人振臂疾呼的救亡式散文,虽见解有别,却也各见其殊,在政见、文采、艺识等方面可谓是达到一定高度。及至白话文兴起,代表着“五四精神”精髓的一批卓绝文人,宣扬个性解放,致力于启蒙民众思想,自觉而彻底,在荆棘丛中踏出一条阳关大道。无论是政治的抬高还是时代的抑制,鲁迅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点可以肯定。《野草》只是薄薄的一本散文集子,但它的深邃,博大,它带给读者的心灵不能承受之重,足以作为现代散文的奠基石。驰往巨人的心路上探险,先驱者的理想,彷徨,绝望,孤天独地,以及深刻的悲剧意识,复杂的心理冲突,就像踩着锐利刀锋跳舞的寒光,不能不令人恐惧,颤栗,沉郁。此外的大家也各具品格,如朱自清纯净幽远,郁达夫率真恣肆,冰心含蓄空灵,在乱世中积极探索人生,矢志不渝爱国怀乡之情。

由此可见,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既有代表性,又有超越性,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泽被后世。而脱离了时代风云、风貌的文学,顿然失色,难免隐迹在历史的流沙下。

二、散文时代的心灵饥荒

上面是翻翻家底儿。说到当前,有识者著术,有志者作诗,有才有精力又耐得住寂寞的人写小说,唯散文,好像大家都可以写。至于写什么,怎么写,探索的人少,见诸成效的少之又少,于是散文一窝峰地热起来了。

散文忌轻狂,但应该张扬出时代精神。放眼时下的散文作品,越来越趋向轻柔,趋于女性气质,够玲珑,够甜腻,却失于大气、力度、厚重感。题材大都囿于自我,总是抖落个人小圈子里的那点儿柴米油盐、风花雪月,任外面风云乍起、天昏地暗也全不关心,束己于高阁之上。而散文创作中,撒娇、梦呓、放赖等现象愈演愈烈,说到底也脱不了自恋的倾向。翻开一本散文集,总是脂粉气、小家子气扑面,那种黄钟大吕式的庄重,汉家气度的磅礴,清水芙蓉的自然,字字珠玑的精到,实是难得一见。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仍是活跃在前沿阵地的。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对抗和融合,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诗歌、小说、戏剧及时颠覆了自己的巢臼,以革命的精神获得新生。散文却像一支耗尽了力道的箭,慢悠悠、病歪歪地飘着,倒被从前地位卑微的小说拔了头筹。至九十年代,散文又有复兴的苗头,但仍然不能摆脱固有的框子和套路,思想和艺术途径偏于狭窄,不够深,也不够广。例如乡土文字脱不了老屋老树小猫小狗等小情小趣儿,写城市又离不开咖啡酒吧玫瑰失恋等小资小调儿。有的技巧独到,而内容苍白;有的辞采飞扬,而胆识萎缩,思想内涵流于浅淡松散。

文字终究是为思想服务的。任何文学形式,思想性可看作骨骼,艺术性可看作血肉,二者俱全,方是具有生命美感的作品。文学表达的是一种情感,而非技巧。文学不能沦为政治的奴律,在政治面前不能屈膝,同样也不能逃避政治,敬(惧、厌)而远之。诚然,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可以脱离政治而独存的。但文学是严肃的。它呼唤凝重,厚重,沉重。并非鼓吹政治、唯政治是论,大事小情都上升到政治、上纲上线的时代我们有过,事实证明,那只能是思想的禁锢,文艺的扼杀。我只是认为散文应该负载更多更深更广的东西,应该迈向鲁迅“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广阔恢宏。

散文创作是很主观,很感性的。新闻报道要忘掉作者,小说、戏剧要隐藏作者,报告文学要淡化作者,而散文则要强化作者自身,以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体验来打动读者,从而触发深层次的思索,在思索的过程中,情感得以升华,力量完成勃发。散文也是独立的,没有依傍。诗歌可以借助韵律,小说可以借助人物、情节,戏剧可以借助对白、动作,散文却耍不得什么花招,只能吃自己,消化自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学评论家肖云儒就散文创作所提出的“形散神不散”理论,在其后的几十年间直至今日,被广泛地认可并应用。也许我们太缺乏坚决的怀疑精神,和客观的批判精神,也许我们缺乏宏观的文学理论指导,做事,为文,也就容易钻进死胡同。纵观中外名篇佳作,“神聚”自不在话下,却也无一篇有“形散”之嫌,凡广为流传之文,无一不是布局严谨,文气连贯,起承转合自如,紧扣主题,又何来形散之说?窃以为,散文之散,非形式,而在于它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此种自由,也并非今人“原创”的那种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松松垮垮,及云里雾里、摸不着边儿的莫名其妙。散文的特性就在于自由、无拘。自主地、独立地创作,打破模式化、单一化布局,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表露宇宙客体在内心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所谓文无定法,大文豪苏轼曾言及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可见古人对写作是具备足够的开放精神的。

散文并非一种创作,而是一种裸露,一种呈现。散文也不是文字的堆积,它应该有体会,有情感,有深刻的思想、人生况味和生命体验。以严肃的文学形式,对严肃的社会、人生以深沉的思考,是每一个执笔者的义务。多写写时代大潮,写写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方能催发宏阔的情感,进而引起深层次的思索。“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高与深,才是创作中应追求的境界,及达到更高境界的有效手段。

三、余秋雨文化视野

因散文供与求的相对膨胀,加之出版商对散文的炒作,散文便散得天花乱坠起来了。什么文化散文,学者散文,艺术散文,什么哲理短语,幽默小品,历史随笔,更有甚者官员散文,小女人散文泛滥,不一而足。散文还有这么多名堂,不由得人想问,散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现在我们溯流而上,在古时,它是区别于韵文的;五四以后,又是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的。这是词典的解释。一般我们定义什么,科学的阐释方法是“xx是什么什么”,而对散文的界定,却以“不是什么什么”、“除什么什么之外的”离析式结构来表达。可见,散文是很模糊的,这种模糊性也正拓宽了散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通俗散文显然不能长久地满足大众的口味需求,此种形势下,余氏“文化大散文”应运而生。所谓“文化”,定义比较含糊,大概以是否旁征博引,是否阔论高谈而论的。若我们看看别的,比如《一件小事》里,鲁迅没有翻腾古人的东西,只通过很平常的叙述,便榨出了文人“皮袍下的小来”;《捕蛇者说》里,柳宗元没有枯燥说理,只借毒蛇之毒引出“苛政猛于虎”的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只写了山水民俗,作者施仁政的抱负也得以表露,这些,不是更有文化么?

应该说,余秋雨以学者的姿态,而选择了不被重视的游记体形式,是勇敢,也是自信。我们也确实随同他无疆的“苦旅”,透视他“山居”的清贫中,感受到了作者飞扬的文采,生动的叙述(被疑虚构的不论),以及丰富的戏剧、建筑等各类历史文化知识(被考据为误用的不论),具有很强的阅读快感,尤其被象牙塔内的人群所喜爱。作者针对一处景致,一些历史事件,落脚于当前的风气、心态,加上一些新鲜词语的运用,一些独到眼光的投射,在报纸副刊能堆到月球的时代,犹如一股清风,吹皱了文坛一池春水。余秋雨大获成功之际,矛盾的对立面也暴露了。人们又不再满足那种半“文抄公”式的写作,显然,在以文字为生的人们左试右探寻求突围时,余氏散文,更适合对如我一样的“地理盲”、“历史盲”进行科学普及再教育。因为余秋雨总是从地理那里拿来两片前襟儿,从历史那里借来两片后背,再以自己不错的修为,做两只配套的袖子,几枚漂亮的纽扣,一件华服就完工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缝纫技巧是相当出色的。

我从来不认为游记或写景状物之文就应该一笔一画地复印,那样莫不如看风光片。人们常说寄“情”于山水,情是主观意识的升华。《小石潭记》若通篇写了石头、潭水、游鱼后而没有抒发清冽、幽凉、悲怆之感,也不会打动读者。《岳阳楼记》若没有结尾的点睛妙笔,道出作者的忧患意识及悲悯情怀,总免不了“闭门造车”之嫌。《桃花源记》若不是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支撑,只怕要归入玄幻故事里了。至于把一个地方写的包罗天地,写的古今浑然,不是势头太过,相反,仍是一种欠缺。缺什么?说的老掉牙的,新意,思考,性灵,品格,风骨,真诚……又新奇又深刻又刚健的不是没有,比如《告别五千年》里,张远山以人体的五个部分即头脑、胸部、腹部、胯部、膝盖来比喻五千年来历代皇帝的兴衰。如此新颖而生动的比喻,使文章脱去了学者固有的腐儒酸气,令人叫绝。

还是那个观点,散文之“大”,不在于篇幅有多长,应表现出心灵的博大,摒除心灵的阴暗,将萎缩的部分扩大,再扩大,才称得上美文,也就是“大美”。散文的文化内涵,并不体现在“书袋”的分量上,而在于其自身骨骼的健全,血肉的丰满。

四、 刘亮程牧歌情结

相对于余秋雨儒者式的学究气及庙堂气,刘亮程是具备道家气质的,很超脱,很虚无,显得干干净净。有位评论家说过,当代文坛除了刘亮程那个少数的“异类”,极少有作家能写得好动物。看过《一个人的村庄》的读者,都会认同这个观点。在他笔下,无论猫狗牛羊驴马还是虫子小草,都被精致而又富有想象力地呈现在纸端。读他的散文,你会感觉自己并不是在读,而是在听。听他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孤独地倾诉,听那个荒凉村庄的茫然,听万物共生的深刻。他的内心开阔,高远,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不仅在诗意地栖居,更是哲学地栖居。

刘亮程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如果说贾平凹的乡土文学是其登堂入室后的“农民秀”,则刘亮程对其长期生活的那片土地、乡村是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的,热爱,真诚,信仰,甚至有些偏执。他的语言极富魅力,深沉,冷静,透着诗的质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走在他前面的,余光中、贾平凹等都在语言的创新,审美的突破等方面做出了表率。刘亮程是极其朴素的。朴素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浑身打着补丁的寒碜。他那文字里的朴素,透出深深的寂寥和冷酷,令人感动,震撼。

只是那份震慑力,被他自身消解掉许多。他没有如海子一样的,将自身的疼痛转嫁到读者身上的力量。鲁迅的伟大及悲剧在于,他不仅看到了大痛苦,还扛起了大痛苦。刘亮程的高明在于,他看到了大痛苦,并爱上了大痛苦,但他无意或者无力担起它,他只是像在品味一块大蛋糕一样,一点一点地切下来,再慢慢地抿食。人格与文格,相通共息,是一个鼻孔出气的。现代文学诞生以来,妙手多多,铁肩寥寥,勇于担当者更寡。郭沫若的懦弱,汪曾祺的绵软,周作人的闲适,林语堂的逍遥,沈从文的温婉,都是避世的体现。他们逃避的是自己,是时势,更是鲁迅立于天地间的那份正气和崇高。

那个村庄也只能是他一个人的村庄。不是别人不能走近,而是他的村庄不能包涵村庄以外的人生。面对生存的困境、生命的意义,他思考,他悲悯,却没有如史铁生一样的自我救赎。或许他根本就是游离于外,不需要救赎。刘亮程的散文世界与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本质上接近,都不健全,至少是不健康的,病态的,意淫的。他的黄沙梁,与贾平凹的商州一样,都是以农民阶层特有的淳朴与狡黠,透析城市,透析工业文明的硬伤。对天地自然的深情,若是基于对人类的厌恶,则无论这份情感有多博大,多深沉,都是不足取的。可以说,他的心灵维度依然是平面的,不够立体。这是每个人都容易走进的误区。比如因为过于喜爱诸葛亮而蔑视周瑜,因为过于喜爱北方而挑南方的毛病。这种抵触只能更大程度上降低自己对所喜爱事物的客观批判,及必要反思。

乡村,乡村生活,贫穷,具备诗意的素材,但并不代表诗。即便是诗,即便是浪漫主义的诗,也不能忽略隐藏其中的丑恶与卑劣,痛苦与失落。乐于接受生活的多彩,勇于正视人性的复杂,在牧歌中融入各种现代的、世俗而存在的音符,方能走向经典。否则,也会如余秋雨一样,新鲜劲儿一过,便索然无味了。

结束语

愤怒出诗人。散文要相对平和一些,但也不是闲散得来的。许多下笔成趣,意境深邃的佳作,看似潇洒自如,着墨无痕,实则,能达此境界,必是耗心费力,严肃待之,认真而为的。散文的触角和视野也是非常阔大的,它将整个人类生存和思考的方式纳入自己的体系,从而形成这一体裁的独立品格。

文学是动态的。它有可能顿一顿,却不会停止。说重振有口号之嫌,又自爆已衰了的丧气。不因袭别人不易,不重复自己更难。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走向,必然要求散文等所有文学样式拓宽观念,冲破单调的牢笼,打破固有的界限格局,得到拓展与繁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雪孩子的夏天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吟媚点评:

对于这样一篇深思考的文字,我不想作出过多的评论。只是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在这里得到一种启示。

文章评论共[18]个
长发为你飘-评论

做文时的确该先熟悉理论,但也切莫太把理论当回事。人最需要还是常常开阔视野,广蓄生活阅历,才能为思维提供更充足的知识面。也才能按自己的愿意写到独到风格的散文:)
  【长发为你飘 回复】:从中学开始就喜爱散文,欣赏先生对散文方面的见解,这些于阅览和写作都非常有帮助。。再看看,学习:) [2006-3-17 10:25:52]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所以说散文不是一种创作,而是裸露、呈现。感谢您的阅读。:) [2006-3-17 11:45:30]at:2006年03月17日 上午10:21

楚离-评论

哈哈,雪孩子与夏天结合在一起,使我想起了一个人:窦娥。
任何文学体裁都有长处,关键在于写作的人。读你的文集,欣赏,视野非常开阔,且用笔娴熟,耐人深思。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先生也使我想起了一个人:屈原。
感谢阅读。希望能经常读到您的大作。 [2006-3-17 11:46:53]
  【楚离 回复】:让我汗颜。 [2006-3-17 11:51:39]at:2006年03月17日 上午11:19

尖叫的咖啡-评论

站在散文背后的,是文化。文化,当然可以放到任何一种文体背后,但我始终觉得它与散文站的最近、最直接。当文化趋向犬儒主义时,散文无非也就是从歌颂体趋向私人的小圈子。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我也认为散文最适宜展现文化。虽然说“志”与“道”可以归在一处,我总觉得志更偏向于情感,道更偏向于思想。所以儒之大者,莫不是以文言政。只是先秦、唐宋、五四时期的高度,很难再现了。 [2006-3-17 11:51:31]at:2006年03月17日 上午11:29

吟媚-评论

过来踩踩。呵呵。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感谢吟媚编辑审阅。:) [2006-3-17 11:56:48]at:2006年03月17日 上午11:52

五一-评论

散文求真,但最忌空感叹;散文求美,但最忌浮华粉饰;散文求善,但最忌说教。知识性、趣味性、折理性三性俱全最佳,难做到的,可侧重其一。佩服雪孩子的夏天对散文写作的思考。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过奖了。
同意五一兄的见解。真,在于情感之真。美,在于天成之美。善,在于微言大义。 [2006-3-17 13:13:00]
  【潇湘称子 回复】:《闲话散文》是对散文的诠释,准确到位。同意五一的观点,散文求真,求美,忌说教,忌搬弄文字。 [2006-3-17 16:10:58]
  【紫色菊 回复】::)同意五一的观点。:) [2006-3-17 20:06:16]at:2006年03月17日 中午12:49

芙蓉晶-评论

如此的笔力,便望尘莫及了了,欣赏兼嫉妒!:))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看来人同此心.雪孩子亦十分欣赏加严重嫉妒作得一手好诗妙词之人.-_- [2006-3-17 23:00:19]at:2006年03月17日 中午2:51

云端飞鸟-评论

功力颇深,深受启发!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客气了.:) [2006-3-17 23:00:40]
  【云端飞鸟 回复】:^_^真是好文章!我也喜散文,就是写不好 [2006-3-18 13:06:32]at:2006年03月17日 下午3:13

乘马班如-评论

对散文之"散"与余氏散文之论犹为精辟。现在散文玩弄技巧,空洞无物者比比皆是也,可叹可悲啊!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过奖了.就是玩者为多,玩着玩着,严肃的东西就变调了. [2006-3-17 23:01:54]at:2006年03月17日 下午6:53

陪peipei-评论

喜欢裸露的散文,述事真实的散文,述情有道的散文。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此也之所以散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吧.感谢陪姐姐光临.:) [2006-3-17 23:02:55]at:2006年03月17日 晚上9:12

飘絮儿-评论

好笔力!俺喜欢散文!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因为喜欢,才希望它更好. [2006-3-20 12:27:21]at:2006年03月18日 早上8:49

美丽的马蹄声-评论

也许是因为忙,也许是因为疏于思考,在理性的东西面前,总是有些腿软头晕:)
  【雪孩子的夏天 回复】:从明天起每天绕操场跑5圈儿..... [2006-3-20 12:33:45]at:2006年03月18日 晚上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