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节日,生活的折光曾新

发表于-2006年03月15日 上午10:50评论-2条

网上报道: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再次提出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的议案。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支;因为,此举对弘扬中华文明、凝聚华夏赤子、创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凡。

这一报道,勾起了我写一段关于节日尤其是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字的欲望。

我想,节日从竹节、藕节肇始,是人类生活的节奏窦(或曰情结),也是生命之海的一个个波澜;节日习俗则是人类生活的折光。这里笔者想例举我居住的巴蜀地域的几个传统的节日习俗以佐证之。

首先,谈谈“过年”。

阴历的“过年”是人们度过了三百五十个幸福抑或坎坷的日子之后的高[chao]。它是人们最翘盼的日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穷家,还是富户。即便穷人往往“年关”难过。腊月十五“倒衙”后,即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了。打扬尘、洗铺笼帐被、办年货等等,一直忙乎到腊月二十九日。此间,不能吵架斗嘴,不能做不利于和睦的事。即所谓“年三十晚的”、“腊月忌尾”。大年三十天,一家老小团聚吃团年饭。“团年饭”要吃得多(平年吃12碗,闰年吃13碗,不过是用小碟子盛罢了);“团年饭”要吃得久,少则一个时辰,多则半天的都有。这天晚上,家人围坐火盆边“守岁”,在乡间又叫“守田坎”,直到半夜子时放了火炮儿才去睡觉。这天晚上每间屋子里不是掌灯就是生火笼保火种直至通宵达旦。这是人类祖先崇尚“火”的遗风——因了“熟食”与“生食”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之故尔。

作为“一元复始”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巴蜀人叫“大初一”,这一天是最神圣最清闲的日子,也是是“起衙”的日子。这天早上不能大声说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晾晒衣物等等,即所谓“正月忌头”。

在巴蜀人的眼里,“过年”含盖着头年的“三十天”这一天和来年的“正月半”,尤其是在“初几头”(初一到初五)的这段时间是拜年、投亲访友、聚会玩乐的最幸福最温馨的日子。正月十五这天,叫做过大年。大年要烧钱化纸,少钱化纸时人们就会说:“火烧门前纸,大的做生意,小的拣狗屎。”

其次,说说清明节踏青上坟(扫墓)。

巴蜀人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十天作为踏青上坟祭祖的好日子,又认为正清明的头一天和后一天,不宜此举。所以上坟的实际时间只有十八天。上坟时除了带火炮儿、钱纸、蜡烛、香、坟飘儿外,有钱人家还要带去水果、糖食、雄鸡、刀头(往往是一块煮熟了的、尺许长的宝肋肉)等祭品。当给坟头除草、垒新土后,即燃点香蜡,并按长幼辈序次第叩头作揖,斯时成年人的嘴巴在窸窸地蠕动,心里在默默地祈祷……

春暖花开,阳光和煦的清明节前后,也是人们走出城市到郊外踏青的最好时节。人们在上坟途中,行于山野,采撷些鱼秋串、花生菜、野芹菜之类的山珍野菜回家就会给餐桌上平添一段野味儿。

再次,说说一年中巴蜀人叫做“粑粑节”的第一个节日——端阳节(端午节)。

“早端阳”。五月初五这天早上,“人们都要吃粽子、点心(包子)、白鸡蛋、泡鸭蛋等等好吃的东西。然后,在大门上挂了菖蒲和艾叶。家家户户都飘散着芦叶、艾草和菖蒲的清香。然后,去看划龙船……将食物抛向河里,喂鱼虾,拯救屈原……

为什么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悬挂艾叶、菖蒲呢?相传,“张献忠剿四川”时,准备把四川人全部斩尽杀绝,已经杀了好多人了。适逢五月初五这天天,一个头儿领带着士兵来到一地,什么人也没有了,没有了吃的,饿得不得了了。这时,来了一个妇人,将军问她要吃的。她说:你们剿四川,人都拿给你们杀得差不多了啊!哪里还有什么吃的哟?”口虽这么说,还是将这伙人领到自己家里,将所剩的全部能够进口的东西弄给他们吃了。那一伙人很感激,就说:“你在门上挂上菖蒲和艾叶,就没有人会杀你了。你也可以给你的亲戚说。”那伙人走后,这妇人迅速地将此话告诉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又告诉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好些人家就齐刷刷挂上了菖蒲和艾叶。四川的人也就活过来。

第四说说同样是“粑粑节”的“夜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入夜,月光如洗,秋虫唧唧,将桌子、茶几置于庭院的向天处,陈上月饼、麻糖、花生、核桃、茶、酒之类的美食,焚起香烛,以敬“月华”。然后,家人团团围坐坐桌前,谈笑风生,吃食赏月,好兴畅饮,直至夜深,老人们打来一盆清水,置于地上。观之,但见圆月娉婷,款款行于盆中,彩云伴之,令人人顿有飘飘然梦梦然而如入广宇和嫦娥共舞之觉……

第五,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菊“思亲”了。而此间的文化人,大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限情怀来。

节日习俗随民族、地域之异而有所别。巴蜀人的节日习俗,是汉民族习俗之树上的一根枝条,一朵奇葩,它与中华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地区大同小异。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已被涤汰,有的则更为浓酽起来,甚至生长成为新的习俗。这些都不同方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节日习俗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植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其本身就是生活,而且是活生生的生活。由是,论曰: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和文明,它折射着生活的光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曾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中国人把自己许多民族的东西都忘了,
民族的东西才是永远的。
对西方的先进技术学习的并不是太好,但对西方的节日可都记住了。

文章评论共[2]个
小屯-评论

现在的年轻人很最崇尚西方的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不知道!而就不愿学习人家的先进文化,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yinzi 回复】:谢谢小屯朋友!你的点评到出了我的主旨啊!握手!祝你快乐! [2006-3-15 22:34:06]at:2006年03月15日 晚上9:58

指尖儿-评论

咱们自己的节日原来这么好!……
  【yinzi 回复】:就是嘛!这些传统的节日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华夏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给湮灭了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学习西方,现在有点学得四不象了,真是民族的悲哀!谢谢你关注我的文字! [2006-3-16 11:02:11]
  【指尖儿 回复】:是你的文字教育我了,谢谢! [2006-3-16 11:07:04]at:2006年03月16日 早上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