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是前进的动力
压力是最常用的一个词语,来自生活、工作、学习、家庭等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让人有一种沉重的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物理上压力的概念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物理上的力是具体的、有形的。而我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是虚无的,无形的。正如物理上有形的物体所具有的各自的特性一样,每个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千差万别。
有所区别的是,物体自始至终都是无法改变其特性的。而人是会变的,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每个人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暴风雨的洗礼,其心理的承受力必然而然的会增强。这是人高于其他生物的一面。但是压力强过人的心理承受力时,换言之,也就是人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时,必然会垮掉的。其实自然界中,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的物种,都无法逃脱这个法则。
那么,没有压力,人就会活的很愉快吗?当然不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氢气球飘到高空中以后,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爆炸,为什么?就是因为渐渐失去了大气的压力,气球内部产生膨胀而变的越来越薄,最终爆炸消失。同样的道理,人如果没有了压力,情感无从寄托,精神越来越空虚,内心的承受力也会越来越脆弱,终于有一天,就会如同那高空中的气球一样崩溃的。
当然,许多事情都不是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法选择外界施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压力,但我们却可以用智慧来化解这些压力。还说这物理原理,“增大有益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减小有害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压强是指物理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这是初中物理课本上的知识,说来应该是很粗浅的知识。
那么,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为什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一句话,那就是,“人的心胸要开阔,”为了使自己面对各种重压,能够泰然处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除了想方设法减小压力以外,再就是增大受力面积,所谓“增大受力面积,”也就是说,把心放宽些,这样,那些烦恼忧愁,艰难困苦,自然就不在话下了。同理,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将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凝聚成一个点,重拳出击,才能有所成就,俗话说的“贪多嚼不烂”便是这种观点的一个总结。
可见,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压力其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二)参照物是定位人生坐标的依据
物质世界无时无刻不再运动着,静止的生命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里便牵扯到了参照物这个概念。参照物是指描写运动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时,作为参考依据的物体。
人生是需要参照物的,参照物是我们定位人生坐标的依据,在若干年前,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很流行,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里所说的榜样,是指在各个领域里有着杰出业绩的先进人物。无论是国家树立的榜样,还是自己尊崇的英雄,的确,他们给许多年轻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榜样,就是我们检验自己行为准则的参照物。
人生是需要参照物,但现实和理想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是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行,都会将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曾几何时,凌云的壮志渐渐被消磨的没有了一点棱角,这时的参照物便发生了悄无声息的变化。我们更注重眼前的实况,比如说:个人的工资薪酬,家庭的生活水平,住房大小,孩子的学习成绩,老公的职位高低等等,可是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些毫无意义的攀比,除了怄气以外,实在再找不到一点点益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名成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位高权重。人最困难也是最庆幸的事,便是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这不是灰心气馁,也不是消极懈怠,而是调整好自己的起点,更加客观准确的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
同样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得出的结论便不同。比如同样是人和山,站的位置不同了,所看到的结果完全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选择的参照物是置身于深山中的人,一个人相对于一座山,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如何能识得其本来面目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仅仅一张小小的树叶,便能遮挡住整座泰山。那是因为人站在距离泰山极远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就被一片树叶挡住视线,从而连巍峨雄伟的泰山也看不到。
还有这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的参照物是山峰上的绝顶,极目远眺,那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油然而生,自然是众山尽收眼底,微不足道了。
古诗中蕴涵的物理原理如此种种,其实我们常言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更能理智的看出问题的关键和焦点所在啊!
(三)弹性是成就人生辉煌的基石
弹性是指材料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若撤去外力后,形变随即消失,恢复原来形状和尺寸的性质。
人是要有弹性的,这里所说的弹性,就是一个“忍“字,是说能忍一时之忿,方成万世之功,所谓“忍字心头一把刀。”可见“忍”是人最难修成的一门学问,
相传五代时的冯道,做宰相时,有人在大街上牵了一头驴子,用一块大布写着“冯道”二字,挂在驴子的脸上,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他看见后不理睬。有个朋友抱打不平,将此事告诉他,他笑了笑说:“天下同姓名的不知有许多,难道那一冯道就是我?想是人家拾了一匹驴子,寻访失主呢。”
唐朝时的宰相娄师德,更是有容人的雅量。他的弟弟被派往代州做都督,他叮嘱弟弟:“我本不才,位居宰相,你如今又做了一州都督,我家阔气过分,这是人家要妒忌的,你想怎么了局?“弟弟道:”从今以后,有人吐我一脸的唾沫,我也不敢做声,自己抹去,这样或者不致累哥哥担忧了吧?”师德道:“这恰恰是我担忧的地方,人家要吐你一脸唾沫,那时因为他对你生了气,你如今把脸上的唾沫自己抹去,那就会更招人家生气,唾面不抹,它自会干,为什么不装着笑脸受了呢?”……
这位娄师德,可谓是厚黑学学说的最早实践者,这是物理学中的弹性,但是,物理中还有一个概念叫“弹性极限,”是说“材料或物体发生形变时,若撤去外力,发生的形变完全消失而恢复原状,该应力的最大极限值称弹性极限。
“弹力极限”换言之,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时候不可忍?民族危亡的时候,不可忍!尊严被践踏的时候,不可忍!人格被粉碎的时候,不可忍!”
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一次修行时,一只小鸟落在他的头顶,生了一只鸟蛋,佛祖慈悲心肠,倘若他此时站起来行走,那颗鸟蛋必然破碎,于是,他依旧入定不动,直至那颗鸟蛋被孵化成小鸟飞去。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是,我想,也只有佛祖那样的得道高僧,才能有这样的修为功夫。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达到那种境界,所以某些事情,我们也大可不必一味的去忍,比如这几天看到的冬奥会,当五星红旗飘扬起来的时候,那种抑制不住的民族自豪感,还需要刻意去压制吗?
(四)天平是衡量公正的标尺
有一首歌唱的好“天地间有一杆秤,那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法律是国家用来衡量并制约公民行为准则的一种武器,法官手中所掌握的法律,就是一个天平,一边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条款,一边当事人的行为。怎样能使这个天平有效、持续、公正,全在人为的操作了。
一些很明显的触犯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自不必说,即使国家法律不制裁,天理也难容!最难的应该是那些情有可原,罪无可恕的案子,比如去年曾被炒的沸沸扬扬的王斌余杀人一案,王斌余触犯了国家法律,法律自然严惩不待,可是此案背后值得我们深思的实在太多了,庄严的法律此刻显现出了它无情的一面,在人们惋惜声中,天平的砝码向法律一方倾斜,而不是人情,人情不能代替法律,这是毋庸质疑的。可是,最近看到的这则新闻,却不免使我产生疑惑,人情不能代替法律,难道人情不能胜过某些规章制度吗?
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因为发生车祸急需做缝合手术,而这种手术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实施,才能保证手术成功,当地医院无法完成这么复杂的手术,必须送到省城大医院去做,最快的交通工具是乘坐当天的飞机,可海南航空公司拒绝她登机,理由是航空公司规定拒绝担架乘客,一条冷冰冰的规定,就这样使一个女孩终身残废,在这里,天平的砝码没有倾斜于人的同情心,而是倾斜于那个僵死的条文。难道那些条条框框比一个女孩终身的幸福还要重要吗?
我知道世间的事,原本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是公道自在人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谁都能分辨的出,孰轻孰重,孰是孰非。
(五)支点是实现人生杠杆的关键
西方的先哲阿基米德有过这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的原意是强调男子汉的勇猛与无畏。但是,实践这种所向披靡的勇猛与无畏,其前提就是有一个支点。
杠杆原理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将人生旅途中的千难万险比做那块顽石,将我们的勇气、毅力、恒心、坚韧比做那根撬起顽石的木棒,那么,选择正确的方法,运用智慧与技巧,便是最关键的支点。
面对困难,仅仅依靠勇气和毅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智慧。也就是过去常说的那句老话,要“实干加巧干。”
支点选择正确了,可以很轻松的克服困难,搬开那块拦路的顽石。否则,只会伤神费力,白白的浪费了财力。
这里的支点,还包括能够准确的认识自己,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便是不能把自己摆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我的一位亲戚,参加了八年的高考,最后还是名落孙山,其中的滋味,自然不必对外人说道。可想而知,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都耗费在一件已经失去意义的事上面,我从来都不赞成他的这种毫无意义的坚持,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傻事,八年的时间,他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他,除了将父母的脊梁压的更沉重,更弯曲以外,对那个家庭,对他自己,没有任何的作为。
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努力克服重重困难,那是坚强,可坚持一种无望的理想,那便是愚蠢,是荒唐。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6-3-11 9:40:5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洗却铅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