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一首《知足常乐》歌,颇觉玩味。其中几句歌曰:“想想疾病苦,无病既是福;想想饥寒苦,温饱既是福;想想生活苦,达观既是福;想想乱世苦,平安既是福;想想牢狱苦,安分既是福;莫羡人家生活好,还有人家比我差;莫叹自己命运薄,还有他人比我厄……”。这里,作者用类比的方法,表达了他对无病、温饱、达观、平安、安分的认识,对现有收获倍加珍惜的心态,对目前成果尽情享受的情怀。从而引出了“知足常乐”这一人生过程中的哲学命题。
我认为,应当把“知足常乐”一分为二。先是“知足”,再是“常乐”。“知足”,是人们认识社会,把握心态的一种智慧;“常乐”是人们认识事物后,如何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
一个人来到世上,无论他自己还是他的父母,都希望他能在这个短暂的时光中有所作为,立大志创大业。但问题是,这个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一个人的理想和认识,总是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牵制和束缚。就犹如“火可灭,不可使之寒;冰可消,不可使之热”的自然现象一样。一个人,如果不能用智慧来分析认识自己,而一味地去进行盲目的争斗拼搏,同时,又因为这些不切合实际的动作,不能达到自己所需求的目标,从而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整日里处于痛苦状态,那他一生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就没有可取之处。如果能够用理智的方法,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就能在不利中找到有利,在不足中找到知足,在不乐中找到欢乐。
西汉时,汉武帝有一次到廊坊地区视察,看到大大小小官员队伍的最后,站着一个白发苍苍但品轶很低的官员,感到很惊诧。他问这个官员:你年龄这么大,为什么官职这么小?这个官员回答:臣叫颜肆,是汉文帝时候进到官员队伍的。当时,文帝喜欢用老臣,而臣那时候年轻。到了景帝时,臣的年龄虽然大了,但景帝喜欢用文臣,而臣是武将。到了陛下您的时期,虽然陛下喜欢武将,但您更喜爱年轻的武将,而臣年龄却老了。就在这阴差阳错的过程中,颜肆从一个少年成为一个老年,但他能在这些不足中,找到满足,兢兢业业,通达明智,虽然官职没有升上,却在当时人的年龄普遍偏低的生活环境中,活到了白发苍苍。这不是人们常说的:上苍给你关闭了一扇门,肯定会给你开一扇窗吗?
有人说“知足常乐”是一种不思进取,一种停步不前的思想方式,但我却认为,“知足常乐”更是一种处世的智慧,一种进取的方法。“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达到身心康泰,无求达到品格高尚,这不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吗?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可以对“知足常乐”作出一个新的理解:经济学讲资源匮贬如何分配,而“知足”正是在有限资源和无穷欲望之间找出一个平衡。用现代心理学来理解:所谓“知足常乐”,就是尽量使自己的承受能力,与需求保持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
其实,知足不知足,是由不同的欲望层次所决定的。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聪明的处世方式应该是:相对的知足,绝对的追求。知足常乐,就是对生命的当下肯定。就比如春风和煦、桃红柳绿,就要对这些美景看够享足,然后以充足的心理准备,去迎接绿肥红瘦的季节到来。
-全文完-
▷ 进入南山孤独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