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紫苏 白苏忘川

发表于-2006年03月09日 早上9:26评论-0条

吃了鸡蛋而寻找生蛋的鸡,虽然不必要,但却饶有趣味。

比如,有一次出差到崇阳,吃到一种色香味都很特别的凉菜,菜一端上桌,一股香味扑鼻而来;进口之后,又脆又嫩;品过之后,齿颊留香。一问主人,说是“凉拌紫苏叶”,其做法是,将鲜紫苏叶用开水烫过后,切成段,加精盐、酱油、醋及麻油,拌匀即成。据说,它对人体很有好处,可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还能润肤明目。想起老家禾场边,紫的青的长了一大片,因为又香又辣,没有病虫害,长得很是蓬勃。小时候伤风感冒,吃过紫苏煮鸡蛋,只是不知道它还能凉拌着吃,而且味道不错,觉得真是亏了口腹;而吃了它没把它弄清楚,却是愧对紫苏了。

回家之后,查阅《汉字大字典》,翻到“苏”字条:

[苏]《说文》:苏,桂荏也。从草,稣声。①紫苏。唇形科。一年生本草。茎方形,叶两面或背带紫色,夏季开红或淡红色花,茎、叶、种子可入药,嫩叶古用以调味,种子可榨油……

原来,“苏”就是紫苏。说嫩叶可以调味,我倒是想起了几年前一位乡亲在《咸宁日报》上发表的那篇《娘家的紫苏鱼》,令人读来口水奔涌,食指大动。怪不得古人造“苏”字,草字头下面左“鱼”右“禾”,原来它自古以来便是烹鱼的佳料。但字典说“嫩叶古用以调味”,大概是从古籍中看到了这方面的记载。如西汉枚乘《七发》谓“鲤鱼片缀紫苏”,明徐光启说:“叶可生食,与鱼作羹味佳。”但如果说仅仅是“古用以调味”,就失之寡闻了。因为至今在咸宁库区、湖区甚至山区,都有用紫苏做调味品的,而且去腥作用也比生姜要好,因为它可以增添鲜味,香气馥郁。

近日上网闲逛,得知鄂、湘、赣等地的农民,每逢做河鲜、海鲜菜肴时,都要采点紫苏叶放在里面。比如吃蟹时,用紫苏叶子加盐及花椒,炒后研末,撒在蟹脐中,捆好再蒸,可解毒去腥。除了凉拌、用做调味品,紫苏还可以油炸、清炒,打汤,还可做馅、做饮料。听说河南新县为适应城市人爱吃绿色食品的时尚,生产多种袋装紫苏叶,用它可制“紫苏肉丝”及“紫苏鸭肝汤”等。还可将紫苏叶3至5片,洗净放入杯内,开水冲泡,加白糖,制成“紫苏饮”。据说,夏日饮用“紫苏饮”,可安神、增食欲、助消化及防暑降温,还可预防感冒及胸腹胀闷。

油炸苏叶,后来在通城县也吃到了,其做法是:将叶子洗净,放入沸水中烫过,捞出晾干。将鸡蛋清打成泡状,加精粉精盐调匀,逐片粘着,下入猪油中用微火炸黄即可。但我又纳闷,它怎么不是紫色,而是青色?难道是紫苏家族中的另一成员?《说文解字》说“苏,桂荏也”,也许是互训吧?于是再查“荏”字:

[荏]《说文》:荏,桂荏,苏。从草,任声。①植物名。即白苏,唇形科,一年生芳香草本。种子榨油(紫苏油),为油漆工业原料。叶可提取芳香油,茎、叶和种子可入药……

果然是互训。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玩了一个老花招:苏即是荏,荏即是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荏。原来,在通城吃到的就是白苏。不过,这条注释并没有说明白苏的颜色。白苏并非真的白色,只是青色偏淡,叫白苏大概是想对紫苏而言的。它还有一个别名,叫“艹鱼”:

[艹鱼]草名,即荏,又名白苏。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菜部》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东人呼为艹鱼。”

陶弘景不愧为一个修为深厚、善于养生的老道。他告诉了我们白苏的另一种食用价值:种子研成粉末和白米一起煮粥,味道很好,是一种饮食疗法。从白苏的别名“鱼”,又似可知道,它和水产品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用作调料的,不全是紫苏,白苏也可以起到去腥增鲜的功效。

这么说来,我已经找到了那只生蛋的鸡:紫苏白苏的嫩叶都可以做烹鱼的调料(当然并不局限于烹鱼),并且可以炸、炒、煮做美味的菜肴;叶、茎、种子可以入药,苏叶为发汗、镇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剂,苏梗用于治疗感冒风寒、食积气滞,苏子可治咳逆、痰喘等症。记得少年时吃了紫苏煮鸡蛋后,大汗淋漓,浑身通泰,伤风感冒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据说,紫苏还可以紧实肌肤,增加光泽,控制粉刺,强化神经系统。不久前看到某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改善记忆的产品,紫苏油是三大原料之一。怪不得山里女孩子一个个都出落得水灵灵的,山乡的故事老人能一口气唱出数万字的民间叙事诗,想必这与他们食用紫苏白苏不无关系。

古人见秋风起而思鲈鱼莼菜,毅然决然地弃官回乡,可见家乡的吃食真的是一根无形的绳索,牢牢牵动着游子的心。所以,每当我吃到紫苏白苏时,就不禁想起老家的禾场,想起幼年的情景,有时真想回一趟老家,亲手采摘苏叶做几个小菜尝尝。好在现代交通便利,乘车回家可以朝发夕至,不必弃官(当然也无官可弃)也可以吃到家乡的特产,这大概就是我们比古人幸福的地方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忘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千叶红
☆ 编辑点评 ☆
千叶红点评:

家乡的吃食真的是一根无形的绳索,牢牢牵动着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