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曾看过一篇文章,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本来有意把"诺贝尔文学奖"评给他,可是由于他忙于国家社稷,拒绝了这个荣誉,于是,此奖就给了印度的泰戈尔.真假没有去考究,但是我却佩服此人.他就是世界文豪、中国文学泰斗、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他的横空出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入土为安,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婚姻经过了一段波折,他的婚姻也曾受到过封建包办婚姻的侵害。
鲁迅还是青年的时候,在父母的干涉下,以媒约之言和山阴朱安定了婚。1906年,在仙台医药专科学校读书的鲁迅退学去了日本东京,放弃了医学选择文学。而此时的家乡却谣传着他在日本已经结婚生子,于是,家人就以“母病危”连续写了数封信要鲁迅回家。等他回来,却发现是一场骗局。他极力反对,可是家里已经准备好了给他结婚。后来他对朋友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好好好地供养她。’这场以礼物方式接受的封建婚姻带给了鲁迅无限的伤痛,他觉得很是痛苦,在凄凉的生活中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教中国小说史的时候,结识了那是刚刚进入该校学国文的许广平。许广平也曾遭遇过封建包办婚姻,在她三岁的时候就被家人以“碰杯为婚”,将她许配给了一家劣绅的儿子。由于她不满封建包办,大了以后就出走离开了家,到外求学。
鲁迅和许广平由师生关系转为革命路线的战友,后来走到了一起,结为夫妇。许广平说‘这也许是我的根本思想——反抗旧社会——一致的缘故,所以才能结合’(鲁迅回忆录)。他们时常不在一起就以书信的形式,表达之间的相思之情。‘工作的相需相助,压迫的共同感受,时常会增加人们两心共鸣的急速进展’。他们敞开心扉,在信中交流着思想,情感,这使得他们在岁月的风吹雨打中更了解了彼此,更加深深地爱着对方。鲁迅在写个许广平的信中曾说‘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是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不敢爱某一个人’,可是当他深深懂得了彼此的心之后,他对爱的勇气更加激发了他对革命的信仰。
鲁迅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可以从他笔下的《伤逝》大致明了。涓生和子君恋爱同居,而后忙于琐事,咀嚼着生活的悲欢,而后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分手,子君在父亲的严威和外人的冷眼下死去,涓生也在茫然中度日如年。鲁迅笔下写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所以我们谈恋爱要在生活的道路上携手并进,那怕困难再大,也要让生活越来越有意义,充实精神生活,从而使爱情得到巩固和发展。
“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又是新生命创造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是这样概括夫妇的关系的。他和许广平结婚后携手共进,思想上,生活上都互相鼓励,互相关爱,他用自己编的讲义来教许广平学日文,还让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生活上,他帮妻子做家务,许广平住院的时候,他在一旁细心地照顾。他对许广平的爱令人感动。
鲁迅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文字,和他本身对待爱情的态度,从侧面反映了他高尚的人品,崇高的道德和主张心和心的婚姻,反对包办。
鲁迅的婚姻观,颠覆了封建婚姻包办的传统。是一个思想者的心声,是对一个制度的挑战!
-全文完-
▷ 进入钟雨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