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阅读及其他
舒格拉
“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活下去”——巴金
我对巴金怀有深深地敬意,即使在我看来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但我还是很尊敬他,原因不仅是被他于《家》、《寒夜》等作品中的汹涌激情所感染,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他晚年光华渐褪的时候,在各种场合,他都反复地说着一句话:“我的一生没写什么,只有《随想录》这一部作品。”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只要是认真读过《随想录》的、知晓那些非人岁月的人,他们都会从心底流出眼泪,为这个不断自责忏悔的老人而心碎!
煌煌80余万言的《随想录》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这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它不仅是独特的,而且是无法复制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巴金对中国文学界、思想界的最大贡献。“《随想录》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巴金使自己的创伤记忆成了一份历史备忘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书面的醒世恒言”(谢有顺在《他是一个反抗遗忘的人》)。巴金不仅以一个作家的方式为我们复原了文革的现场感,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有良心的、有思考的知识分子的姿态重述了一个真理:历史应该拒绝遗忘,遗忘意味着悲剧的再一次上演。洋洋八十万言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真理。藉此,他提出了“讲真话”的原则,“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讲真话”,这个词写起来简单,说出口好像也不难,可是要认真履行起来却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了。巴金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仅说了,而且努力去做了,——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批判“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以及为胡风、叶非英等冤案写抗议文章——真正的言行一致。历史证明,讲出来的真话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是在讲真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如此,“讲真话”这三个字才足以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反思的起点,《随想录》才能够成为一首激荡人心灵魂的高歌。2005年巴金辞世,我们悲痛莫及,这不仅是因为一位文学大师的远去,更多的可能还是我们已经隐约地感觉到了我们丢失了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而这丢失的美好曾经如此耀眼地在一个老人身上存在过。
巴金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普通的、有缺点的,他首先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存在的,其次才是一个作家,最后才是一个知识分子。文革十年,巴金也曾蝇营狗苟,即使是文革结束后,他也曾于压力下低头。他没有鲁迅的金刚怒目,也没有左拉的拍案而起,他的《随想录》在对社会问题的介入、人性的反思上,远远不如鲁迅和老舍,更难比索尔仁尼琴于《古拉格群岛》中所达深度。当然,我们可以为此找出许多理由,比如年龄、疾病、政治环境,以及可能更本质的原因——知识背景限制了他进一步的思考。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必须承认,作为作家的巴金他是合格的,作为知识分子的巴金,他仍有缺陷!
当然,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对巴金的尊敬,但是,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思考为什么拥有几乎同样历史经历的俄罗斯民族,阵痛之后,他们留下了《古拉格群岛》、《日瓦戈医生》、《骑兵军》……,而我们却仅仅只有巴金老人那欲言又止、欲说还“羞”的《随想录》和韦君宜老人薄薄的《思痛录》?一个曾经拥有过司马迁、李贽、鲁迅、顾准的民族不应该是这样的!
二十多年前,巴金表述了一个常理:我们要讲真话!二十多年后,我们依然还在讨论这个常理,这非但不是说明我们有多么尊敬这个常理,恰恰说明我们 依然缺乏这个常理,二十多年的时光并没有让我们进步多少,勇敢多少!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写出《随想录》的巴金,也许不能够称为真的勇士,但他毕竟有过成为真的勇士的冲动,并且付出了努力。扪心自问,被誉为时代骄子、民族未来的我们是否有过这种冲动?也许,《随想录》的阅读可以逼迫我们做最后的一次思考!
qq:443407599
13865944914
-全文完-
▷ 进入向天而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