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得子,喜不待言。欢庆之余,又为给儿子取名之事发愁。因为那时在我是既不潇洒亦尚未落魄,而旧有的观念却颇为执著----我认为,大凡父辈未了之夙愿,都对子嗣有所寄托,而在子女的名字上便有所显示。 遥想祖辈没有计划生育之说,年年增口岁岁添丁,为儿取名常常连珠合壁,很容易出点说法。慕富贵者,字取金银财宝;崇儒雅者,春兰秋芝入名;期盼支撑门户的,曰栋梁柱子;还有的为了好养活,为儿取名为:栓住、锁住、还阳那、狗剩子。解放以后,为儿取名时多迎合彼时的政治运动,如建国、援朝、跃进、文革等。改革开放以来,为儿取名一度打破辈分用字的限制,用单字或叠字成为时髦,且常常使用生僻汉字,人们流行的取字方法是掰字典。听说毛主[xi]给两个女儿(李敏、李讷)起名,字取《论语》:“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尽管深受启发,却怅恨夫人不能一胎两子。还有来自我的父亲的压力,亦不能使我有所轻率。父亲香火意识浓重,他告诫我下一辈是“学”字辈,务必用上“学”字,以示承上启下。我有何德何能敢逆父命?
过往的和现行的取名方法皆不能为我所用,因之忧愁日甚。
说来还是“学”字和《论语》触发了我的灵感,使我忽然想起批林批孔时批判过的一句子曰:“学而优则仕”。随即拍板为儿取名“学仕”。学者,学习;仕者,做官。寄托了我家操锄为业刨土为食的几代人的希望。另外就谐音来看,学士或学世也都有讲头:学士是一种学位,大本之后混碗饭吃,也能讲究;再封建一点的话,学字辈下面就是世字辈,学世也有后继有人香火不断的意思。
学而优则仕,优即优秀,学习优秀了便可以去做官。做官是古往今来千百万读书人的欲望和梦想。用做官来诱导儿子日后好好读书,想必也省却许多枯燥的说教。我正暗自得意,一日忽听一学者考证到,学而优则仕中的“优”作“余力、空闲”解,整句意为:学习若有余力便可以去做官。我以为这是一种看破红尘自命清高的隐士之论,把学习置于最高目标和终极目的,而把做官看得无足轻重。我不想取此义。后来又知:“学而优则仕”的前面还有半句,即“仕而优则学”。在这一整句话里的关键词是“学”而不是“优”,学而优则仕中的“学”是学习,而仕而优则学中的“学”应作“学反文”,是教学、讲学的意思。因为在我国奴隶社会是“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官师不分”。得知“学”通“学反文”,余又窃喜,因鄙人即是教书匠,儿子名中之字,暗含了他老子的职业,岂不快哉!
临近二十世纪末的春节前后,有朋自远方来,当他获知犬子名曰学仕,大笑我迂腐陈旧。朋友说,如今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人家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我们鲁北正好相反。人家这样教育孩子:“好好地念书!念不好书叫你去做官。”他们叫孩子念好了书,是为了搞实业去经商。我对此却不以为然,时下我的同事也有下海者,而自己不是仍然手持三尺教鞭固守七尺讲台吗?本人岂但迂腐而且固执,儿子仍叫学仕。
本文已被编辑[千叶红]于2006-2-26 19:57:2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秋雨鲁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