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决定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决定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决定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命运。”坐在女儿的教室里,等待家长会开始的间隙,看到墙上醒目的张贴着此警言。
老师开始一个一个轮流着对每门的成绩讲评分析,千篇一律地表扬着那几个高分,再提醒那些考得不大理想的孩子的家长。已进入了中考的关健时刻了,希望家长配合老师一起努力。为何是要家长配合呢?家长不是比老师更急吗?最起码孩子考得不好没有前途最焦急的无可非议是父母吧。那个为了孩子的考试失误又不想误他们前途而要掏腰包的也是父母。
女儿在二百五十几名毕业生中,这次的期中考试才五十几名。比上学期退步了二十几名,但比这次入学考试又进了三十名。没人说得清,她是成绩不好,还是仅仅碰巧考到了某些题目。但我已很满意了,进步就好。再者没考好也能发现她的问题在哪里,可有助于她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毕竟考试在即,想女儿决没有要考砸的想法的,那她承受的压力一定比我们大,所以我并不想太逼她。老师是不大赞成这种做法的,五十几名,老师已提醒我多次。女儿聪明伶俐只是太懒还是很有潜力的,如不督促,重点高中无望。我当然梦寐已求是重点高中,但逼她就能考上吗?物极必反,我有许多的疑惑。再者也不认为重点高中出来的都能考取名牌大学,走上社会也不会全是龙中龙,凤中凤。我更注重于女儿的品质,更注重于女儿能心身健康发展。因为我发现女儿的进步就是因为她性格变化,从忧郁自卑中走出来后的最佳体现。我教育女儿也不算成功,但也决不是失败,正因为如此,倒让我冷静地分析了几点作父母的经验。
孩子成绩不好,只是他暂时在学习阶段中不大理想。而品质不好,就决定他一生不好。人的品质才是做人最重要的。也许我的这种观点,许多家长不认可,认为现在学习才是唯一出路,才有好的前途。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人一生不快乐,什么都没有价值可言。
社会本由无数职业组成一个整体框架,搭建整个系统。那一环也是不可缺的,否则就有坍塌的可能。虽然不可否认,社会分工不同,造成很多世俗的偏见。但想想,没有众多的农民,袁隆平的研究也无价值,无论多高尚的人,也终是活不下去。没有了那些科研人员,也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否认,一切是相互相承的组合,社会就是一付多米诺骨牌。
上次因孩子的事,曾请教教育中心的老师,他给我的几点建议,让我受益菲浅。一:爱能让孩子充满信心,让孩子有宁静的心境,让孩子对未来满怀希望。作为父母,应该永远爱自己的孩子,并毫不避讳地表现出来,让孩子感知。
二:不能对孩子期望太高,高高的目标,让孩子增加对学习的负累,也在疲惫中对遥不可及的目标丧失信心而放弃。
三:表扬,罗生效应中,你说他行,便心理渐渐接受这个信息而真的行。你就他不行,便在不断的打击中自卑,心理强加自己不行的意识,而真的失去信心。罗生曾在老鼠身上做过一个试验,发现了这个效应。但开始对人尝试,试验结果如他所料,外界的原因在无意识下会慢慢渗透进你的深层意识,左右你的思想,并接受信息而认写。最后改变行为,所以,我们应毫不吝啬地表扬孩子。
四:表扬不能一味姑息,当发现孩子错误,批评也要及时。批评也有艺术性,时间,吃饭时不能批评,那不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早晨刚起床或正出门也不能批评,那也会让孩子一天都处在情绪低落中。地点,人多时不能,必须顾及孩子的自尊,尤其面对他的同学时。不要把他们当成无思想的孩子而简单处理,他们虽小,但具备人的一切本能的心理。家长没有权力去伤害他们,有的家长,喜欢在他犯错误时,将这件事无限延伸,引出他以往的所有错误,一一论证。孩子成长路上有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此弄得孩子反感而又沮丧,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会犯错误,从而否认自己的能力。还有的家长打击、挖苦、讥讽,让孩子不知如何应对不知所措。慢慢他们会封闭自己,并向父母隐瞒所有事件,以至于拉开彼此的距离,疏离父母。
以上几点看似容易真正做起来作父母的还是有难度的。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孩子远远超越我们孩提时代的单纯和简单。他们更有思想,更有主见,更有个性,也懂得更多。所以,父辈教育我们的方式是再也不能用于教育这一代了。
例如,把孩子当成一炫耀的对象,学习好,父母就心满意足,到处夸自家孩子。学习不好就作横向比较:你看人家的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你为什么如此不争气呢等等。这样比较的结果是给予孩子严重打击。其实孩子的许多原因来源于基因,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学好,不愿意做好,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于事无补。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走上社会无法与人合作共事。造成以后对于能力强的不是学习佩服而是嫉妒,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教育观念需加速修正。
还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很多的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属于父母私有品,有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拥有完整权利和生命个体的错误观念。许多的父母进入子女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并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造成孩子的反感。这种不尊重的方式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去尊重别人,什么环境下生活就导致什么样的孩子投入社会。
有的父母喜欢把自己的一生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往自己以为的正确的方向走,那怕他们不适合。在这种压力下,家庭起争执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本来孩子欢快的时光成了每日的斗争会,并且低头的总是孩子,牺牲亲子的和谐关系,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的父母未成的志愿,那是天下最愚蠢的父母。
身边的许多父母都把孩子的人生目标一是作为高考,二是作为留学。目标已定,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威逼利诱的手段去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产物仍旧深存人心。但事实就在眼前,很多出国回来的人高低不就找不到工作,很多毕业于北大清华的学子,也只能混口饭吃,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人生的重要因素。
有的父母把爱当成了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常常对子女说,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全都是为你好,如此想让子女接受你的理论,理由冠冕堂皇,有些荒谬。要求合理就是合理不合理就是不合理,跟爱无关,也不能用此着挡箭牌,父母应该让子女在道理面前心服口服。
作为父母不能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而要作为一种享乐。这也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也因为这个原因,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要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把孩子当作一种上天的赐予。好好珍惜享受与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他们成长的乐趣。
做到这些,作为父母也是说难就难。平心而论,中国的父母是为子女付出最多而最不为子女认可的。但没人想过为什么,太多的理所当然。我在面对女儿时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也常犯发以上种种错误。所以,女儿曾一度很封闭自己,面对父母也是畏缩,面对同学自卑,面对学习兴趣全无。曾上过网站的心理咨询站,曾请教过教育专家,才知压力的承受能力因人不同,女儿便是那脆弱的一种,对于这种个性的人,尤其是女孩子只有鼓励,先树立她的自信心,让她乐观面对一切,才能认可自己。茫目的行为导致失误,而专业的教育人员就能给你很专业的方法。我接受并开始尝试,需时不时仍会对女儿说,加油啊。但已试求与女儿交友,与女儿沟通,与女儿平等相处。女儿现在已很乐观,成绩进步很大,画画也进展很快,同学关系也逐渐融洽,难得的是,女儿现在满脸的笑容。愿这些不成意见的意见,能给一些父母启迪,也能让孩子们快快乐乐的成长。
2005年11月27日晚12时
-全文完-
▷ 进入寂寞开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