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来到办公室上班,看见同事大俞牢骚满腹的样子,询问是怎么回事。大俞递给我一个包裹,说:“科长,你看啊,全是骗人的!”。我打开,原来是从北京邮寄来的一本《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词典》样书,目录上居然有大俞的大名。这家伙居然都成名人了,怎么回事?大俞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我。
原来,两个月前,中国名人遴选委员会曾给大俞寄来过一封《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词典》入选邀请书。信上说鉴于他多年来在文学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已经达到入选“名人词典”一书的要求,只要寄去工本费188元,便把他的名字收录进去,和巴金、王蒙、贾平凹等著名作家一同刊登出来。当时,大俞看着信,心里好一阵激动:没想到自己平时写些小文章,反响却这么大,居然被名人遴选委员会选中,而且只要花188元钱,就能够和当代著名作家并列刊登,这样的好事喜事何乐而不为呢。大俞当即把工本费寄去。他今天收到书,却感到十分失望,书里入选的所谓“著名作家”除大俞之外谁都没有听说过,而且书的印刷质量粗劣,还有一大堆错别字,特别是词典里的“名人”两字,很多地方被错印成“人名”。面对这本粗制滥造的“名人词典”,难怪大俞不气愤了。
事后,我认真把书翻看了一下,越想越觉得人家并没有错。一来大俞虽然在省市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学作品,还加入了市作家协会,但是在我们国家,像他这样的作家,估计没有百万也有十万人吧。要说大俞是名人,也就是在我们这个单位出名,一个“局级名人”而已,再怎么也算不上“国家级”啊。既然他不够资格,当然只能是“人名”了。二来名人非等闲之辈。有人调侃:名人用过的东西叫“文物”,凡人用过的视为“废物”;名人与凡人握手谓“亲切”,凡人与名人握手叫“巴结”;名人强词夺理为“雄辩”,凡人据理力争叫“狡辩”;名人做蠢事称“轶事”,传为佳话,凡人做错事叫“犯傻”,遭人耻笑;名人蓬头垢面谓“艺术气质”,凡人不修边幅叫“流里流气”;名人发脾气叫“个性”,凡人发脾气叫“劣根性”;名人的无稽之谈谓“名言”,凡人的谨慎叫“废话”。你想,名人去拉屎撒尿都有警察守着,你一个凡人能吗?据说那年我们耒阳搞蔡伦科技发明节,请来了某走红女歌星,在某宾馆住了一夜。女明星一走,就有几十个大款在争她所住房间的“chu夜权”,结果房间单价由两百元炒到了上万元。而这本《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词典》里收录的人,谁有如此“轰动效应”?我看,此书改为《中国当代文化人名词典》才是最正确的。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追求成名成家本无可非议,但要想做个名人,靠的是以“德”、“才”扬名,那些沽名钓誉而坏事做尽者,即使出了名也是个“臭名”,那些靠投机取巧成名的,顶多只能是浪得“虚名”,而那些靠色相色情“一脱成名”、“一贴成名”的,如芙蓉姐姐之类的,就更只能是个供人们茶余饭后耻笑的“笑名”了。这样的名人越是“成名”越害人,不要也罢。至于入选“名人词典”,当然算不上是件坏事,如果入选者本来在某个专业领域已经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一定成就和地位,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肯定,不要说被收进“中国名人词典”,哪怕是收入“世界名人词典”,都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问题是,当今一些出版社、文化团体所编辑的所谓“名人词典”往往带有欺骗性质。这类入选来函都收费颇高,其目的无非是借出书为名牟利,甚至是牟取暴利。有的表面说不收入选费,但要入选者购几本书,书价却奇高,少则三五百,多则一两千,出一本这样的名人词典,出版商轻轻松松就能赚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如果你舍不得买书,那么对不起,拜拜了。这种靠交钱买的所谓“名人”,还是不做也罢。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前辈文学泰斗,我相信他们生前从未自己掏钱入选过“名人词典”,而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名声、地位与成就,至今无人可以超越。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在崎岖道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其实,文学创作上何尝不是没有近道可抄,不肯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付出“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不努力创造成名的环境和机遇,无论是谁,无论花再多的入选费,入选再多的“名人词典”,你也成不了真正的名人。遗憾的是,总有一些文学上的朋友们,心高气躁,急于成名,一不留神,就中了人家的圈套。但愿读者诸君,都能引以为戒。
2006年2月21日凌晨2时作于耒阳
-全文完-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