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回家,小弟和小弟妹在闲聊时告诉我,他们去咸阳看望四姑妈了,姑妈的心脏病总是犯,姑父既要照顾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又要照顾犯病的姑妈,看起来特别疲惫。
很久前就听母亲说过,姑妈和姑父的结合是经历过艰难的。姑父的家离老家不远,那个年代还是媒人上门提亲的年代,姑父家里的人来给奶奶提亲的时候,熟悉姑父家情况的奶奶一口回绝了这门亲事。原因是姑妈在家是小女儿,脾气不好,姑父在家是最大的儿子,姑父的母亲很年轻而且是一个泼辣的女人,姑妈嫁过去肯定会因脾气不和起矛盾的。
可是,奶奶的竭力反对并没有浇灭两个年轻人心中的爱火,姑父参军去部队后常常给姑妈写信,奶奶发现后竟然将信贴在了老家门外的电线杆上。奶奶反对的愈是厉害,姑妈和姑父的感情却更加的坚定。面对他们坚不可摧的感情,奶奶最终妥协了,但奶奶告诉姑妈,以后嫁过去少不了要吃婆婆的苦,我们大人能提醒你的义务已经尽到了,到时别埋怨大人就是了。
奶奶的话很快就被事实验证了,姑妈和婆婆为了家庭琐事常起口角,婆婆甚至在一次争执中打破了姑妈的头,鲜血止不住的流,至今姑妈头上还有很大一块疤痕。
在部队的姑父深知自己母亲的脾气和姑妈一个人在农村带孩子的苦,在提干之后就接了姑妈和孩子去了部队随军,以后的很多年他们很平静的在甘肃的一个小县城过着他们的生活。转业安家到咸阳后,孩子们还都在上学,姑妈在工作之余教养着孩子们,姑父担任厂子医院的院长,非常的忙,但闲暇的时候总会陪姑妈去市里买回姑妈爱吃的东西,陪姑妈回家看看。姑妈每每对我们说起姑父,都会抑制不住满足的神情,那些年在农村受的苦在这些年姑父的细心呵护下已经慢慢的淡忘了。
姑妈烧的一手好菜,每到过年去姑妈那里,不一会工夫她就会变出一大桌丰美的佳肴。吃了肯德基,她就回家也试着做,我们尝了尝,味道竟然真和那些“老外”的不差上下。可是今年,我们再也不能吃到姑妈亲自为我们做的可口的饭菜了,在去看望姑妈之前,父母叮嘱我们千万别在姑妈家吃饭,姑妈的身体真的太差了。
到了姑妈家中,果然如同弟弟说的一样,表弟的小孩子刚学会走路,在房间里来回的跑,姑妈连弯腰捡东西都会有困难。好的是近期一直在吃中医学院一位老中医的药,姑妈的气色看起来还不错。老中医告诉姑父,姑妈是典型的心脏衰竭,身边绝对不能离了人,言下之意,姑妈也听的懂。
提起姑父,姑妈不禁落泪了,生病以来,姑父比以前更加精心的照料她,什么活都不让她做,还要照看小孙子,看着姑父每天忙忙碌碌的,心急的却什么忙也帮不上。她多么期望自己的病能好起来,再给姑父每天擀他爱吃的面条,将姑父的衣服烫的平平整整等他穿,再好好的陪上他几年,每天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听到这一席话,我也不禁伤心落泪。“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俗语不时的划过我的脑际,此刻,我才更加领会了其中的含义!
-全文完-
▷ 进入萋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