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卧薪尝胆》一文,当学生读着“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回国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这些句子时,我头脑中一下冒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勾践这样做是苟且偷生吗?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实的写照吗?他这是不要尊严吗?他这样做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相冲突吗?
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最终为了自己的尊严,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另一位英雄项羽,当年兵败,自刎乌江,他的不屈的气节,让人钦佩,不愧为一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会铭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变法烈士。夏明翰惊天地泣鬼神的“砍头不要紧”余音还在我们心头萦绕。这些先辈们不屈的气节,凛然的正义,为我们树起了一座“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高大丰碑。
那么如果苟且偷生,是不是就一定不值得称道呢?越王勾践失败了不气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挽救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如果他当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会怎样呢?得胜气傲的吴王定将他杀个片甲不留,必然的命运是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可他心怀大志、审时度势,正因为有了他这一委曲求全,才有了后来的东山再起。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也才能成就大业。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牛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且看韩信如何动作。
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裆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挥剑从军,终于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拜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之功业,成为千秋佳话。“雁雀安知鸿鹄之志”,一般人很难理解韩信的作为,所以,周围的人都耻笑他。可是,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按律当斩,自然就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负。韩信忍辱负重,不同屠夫争一时之短长而毁掉自己的前程,这种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暂时的退让集聚进攻的力量。
古往今来,以忍让求取大业者数不胜数,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到魏国司马懿的“装病夺权”,韩信“忍胯下之辱”,司马迁负辱写《史记》。人们传颂这些故事,也在佩服他们的坚持精神。如果勾践、司马懿、韩信、司马迁不是以暂时的忍让,积聚力量,磨炼意志,而是采取公然对抗的做法,将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何谈成就大业、实现他们的远大理想?
陶渊明、项羽、谭嗣同等先辈的“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这种气节固然可敬,但勾践、韩信等司马迁等人为了大局,为了事业,为了更多人的安宁,能够忍辱负重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本文已被编辑[匆匆小语]于2006-2-18 11:36: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白领红袖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