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可以抛弃吗?
我们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再问一句,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讲它吗?
在中国这几年的发展中,方言的使用率在不断下降,这却是一个无庸置疑的事实。这几年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原因,父母们从小教孩子的是普通话和外语。
所以,方言的发展不容乐观。
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汉民族的语言,对中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北方方言,把一种方言的光辉盖过所有方言,那是不是太以偏概全了呢?如果把方言比做天空,每一种方言里只是天上的一颗星星而已。天上最亮星星是很耀眼,如果其它星星都消失了,天空就会变得很荒凉了。
外语,它的发展势头更猛。人们为了可以在社会上可以站好更稳的脚跟,一个个都在发了疯似的学外语。一个人会一两种外语,确实可以让你在人群中间变得很“亮”。但整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也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就去在异族文化间打转,这又是不是有点悲哀了呢。特别是英语,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学的是英语,小学学英语,中学学英语,大学学英语,硕士博士在学的还是英语。那些喜欢学的孩子就算了,如果我们要把一种教育牵强地融进那些不喜欢的孩子,那又是谁对谁错呢?
普通话,外语都在考级。一张张证书真的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工作还没落定的人来说就更大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得到它们,而且越多越好。什么方言,在我们潜意识里都没有出现过。
方言说不要抛弃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在为了那一张张证书打转,却还要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我们没有抛弃你们啊,只是我们在学着一种更加崇高的语言,它们可以使我们的未来更加灿烂。”
后来的后来,方言会不会就像流星一样陨落了呢?
我想到这样沉重话题的时候就会害怕,但我怕一醒来它们真的就消失了。小侄女与她奶奶两个由于互相不太懂对方的语言而关系一直就不好:小孩子听不懂奶奶的话,奶奶就更加不懂小孩子的话了。祖孙之间的亲情竟然就这么简单的被语言隔开了。语言,会不会已经开始断层了呢?
“吴侬软语”,我一想到心就格外的温柔。我,一直在写着关于江南的文字,江南的水墨画里,如果把“吴侬软语”抽掉,“江南”这幅画会不会也摔倒呢?还有,人们常常会作为异乡人客居在他乡,如果耳边听到了与你同样话的时候,会因为是“同乡人”而倍敢亲切。等到语言的距离没有了的时候,“家乡”的概念也就淡了。(也许你以后出国的时候会碰到也讲普通话的人,那个时候你也许可以说你们都是“中国人”,但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了,你也不可以那么简单的下判断了。)
那么,如果说方言自己没有价值,上面的事实存在将变得合乎道理。但方言在历史的河流中存在了那么多年,他们早就经过“历史”这把大甩子的甩选,现在存在的很多方言往往就是精华的东西。
我曾经问过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小时候的语言跟我们现在是否一样。他们说,当然一样,他们从小到大讲的都是同样一种语言。如果按这个道理往上推两三个朝代,方言应该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语言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它不会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人还曾经去湘江地区调查,惊奇地发现那里的方言中竟然还保留了屈原文章中的词缀“兮”,书中许多其他词语也存在。这简直是个奇迹,屈原“骚体”是离我们那么久远而复杂的一种文化,竟然在“方言”中还能站得那么笔挺。这个事实对我们研究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价值。
专家的研究还有过这样的结论:有的地方相差十万八千里,语言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一种方言竟然能跨越那么大的地理界限,讲着同样一种语言,那就可以说明曾经这个民族肯定做过迁移。
……
方言,是一种“活”的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呵护。它是钥匙,借助它,我们可以打开历史上很多的领域。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为历史去留下深深的遗憾。也也许古籍中断了的线,穿上它的针就是方言,也许下一个考古发现的时候,打开它的密码就是方言……
其实,也没那么多的“也许”,但我在这里也斗胆地学鲁迅吼一句:
“救救方言!”
-全文完-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