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周毛的文字,就象打篮球一样,上半场好写,下半场就形势大变。写到这里,我犹豫不决,觉得还是不要写好,却还是继续写了。
前期的周和毛都很睿智,也比较英明,可是后期,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中国共[chan*]党的历史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状况,这个时候,人们对周毛重新有了审视,认识角度发生了改变。
假如毛主[xi]只活到六十年代初,那么他可以说是一个完人,功德圆满,丰功伟绩,没有错误。可是问题就出在文革上。理解文革比较简单,古人说:“王道不离人情”,意思是政治也和日常生活是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家人内部的不和,还有心态不好造成的恶果。或许,熟悉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能量能否良好宣泄对于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个人过度郁闷和压抑,所做出的破坏可以大到闹翻天。就象一个单位上的同事,一些通式心态不好,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老是闹别扭搞破坏,总是幸灾乐祸那样。
晚年的毛泽东,内心纠缠着很多的阴影,他已经出现了更年期和老年性的变态。一个人不适应的初期征兆是烦躁,慢慢的是大怒,最后就是嗜血。魔生于心,象往常大胆的他一样,无法无天,做出了又一次惊天动地的举动,举国皆狂。革命胜利后的人们,迎来了朝阳,空前自由,于是生命的热情迸发而出。文明需要适当的规则和约束,可是这时候,脱僵的野马有了得以放肆奔驰的机会。
尽管毛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人们对毛仍然有复杂的感情和同情,“天骄也是人,众口何必怨天骄。如果你埋怨,为何你不做天骄”。毛一直是党的总负责,本身已经不属于自己,老是生活在政治斗争环境中,明枪暗箭,人是需要人情和朋友的,是需要日常平等生活的交流和交往的,毛的老婆又是那样尖酸刻薄、好斗不贤惠。周不愿意当老大,奉行当老三的策略,就是他知道高处不胜寒,人们敬多亲少,所以才有“琼楼莫到最高层,留片树荫听鸟声”的说法,因为老大最荣耀,却也往往是众矢之的,时间长了,就会破坏到健康的心理心态。周一直似乎是在执行着毛的路线,可是中间他修改了多少?他把一切都归到毛的名下,谁知道他有没有失误?他归功于毛,从来不居功,避开了嫉妒和嫌猜,怀疑周做的不对,等于就是怀疑毛做的不对,他如此的老谋深算、不动声色。
很多人一直认为周毛合作无间,周是毛忠实的助手,对毛鞠躬尽瘁,不敢公开反对毛,只是用圆滑的方式保护着自己。如果是这样,那就不会出现文革。不知道诸君想过没有,文革中的周的确莫名其妙,他们似乎并不全是君臣关系。如果周恩来只是一个象个管家那样,奴气西西的绕着毛转,他会有那么厉害吗?所谓的真龙不可驯养,越是厉害的人,其意志越不会居于人下。毛主[xi]如果象现在的江总胡总一样有绝对权威,上下就会步调一致,那他何必要打烂中国,斗倒那么多人?只要一纸调令就可以解决问题,何必要大动干戈?发动红卫兵,炮打司令部,大玩卑劣的人身攻击?闹了十年依然才完?这说明事实上他不能完全左右局势,为什么不能完全左右?
那原因就是,毛不是完全指挥得了军队,他整老帅,怕的就是拥兵自重,党和军队不是完全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他恐惧,特别是刘少奇当主[xi]的时候,国家恢复,社会大治,他有靠边站的危险。在这时候,他可以完全操纵的只有林彪元帅的军队,还有就是熟悉人性的他,借助革命热情发动的无知的红卫兵。因为只有掌握军队,才能在枪秆子里保护政权——很简单的道理。
再说清楚一点,那就是毛晚年的红卫兵那么疯狂,举动那么不可思议,他要做的那么出格,那么的死缠烂打,是因为党内实际上有两个老大,他还是处在争斗的中心。
别的那个老大是谁?不言自明:周!!@_@
看到这里,读者别激动,激动伤身体啊!想想有没有道理吧,天真是弱智的表现啊。
也正是因为文革,人们认识到了一个周恩来,一个风格和任何其他共[chan*]党人都不同的周恩来。
如果对周总理感兴趣,对他的了解越是深入,你就越是弄不懂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儒家君子,天性里有师爷、君子那类的个性,他给人的强烈感觉是对人民和对毛的忠诚,可是,周对中国传统的“忠诚”智慧,以“诚”致“中庸”,可谓得其精髓——当然不是说他不忠诚。但是如果把周的忠诚这一性格抽掉,周的很多地方无疑是个奸雄。他对忠诚的运用使他别具一格。
毛打的是刚猛的少林拳,而周打的是柔和的太极拳。
周前期赏识毛,后期赏识邓小平,可以说具有肚量,这和毛用人注重权力制横、怕贤用险是不同的。
“二月逆流”,江青等人发难,周挺身而出,表面上是和江青等人斗争,实际上等于和毛交手。周身后有叶剑英、陈毅、货龙等元帅,双方据说已经采取了武装准备,后来,周派杨成武去和毛协调,干戈化无。毛让得意门生林彪当国家副主[xi],以牵制周。但是却对林不放心。
73年,林反对周的美中和好政策,被周一举歼灭。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毛是致命的。毛为此白了好些头发,并且两次昏倒休克。
问题就在这里,林死后,周在人民大会堂失声痛哭,撕心裂肺,哭声是在压抑得不能在压抑中,象决堤的洪水,惊天动地。这是让很多人费解的事情,樱花乃一无用书生,也不解,为什么要那么伤心的痛哭。
还有就是毛昏倒后,周脸色灰白,赶紧叫医生去医治。这和周得了癌症,毛迟迟不批准周住院是个反差。实际上,苏联人曾经再一次宴会上悄悄的劝周取代毛,周顿时很严肃,喝了几杯就大醉不醒。有的外国人在毛前提起接替他的人是否是周时,毛的脸色就很难看。无须奇怪的是,周和毛后期的政治理念的确是不同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一心一意为毛,他有好几次可以登上头号领袖的机会,而却一直永不为天下先,忠诚勤奋,勤恳踏实,就算遇到不公平待遇也安之若素。
有人曾经说:“理解有的人,需要三分钟,有的需要三年,有的需要一辈子,有的却需要好几个世纪”。周这个被林彪称作百年难遇的天才,被斯大林称作:“中国有周恩来,就会在世界上不会失败”的人,有魅力,却也有着神秘难解的地方,毛的行动用常情常理也许是可以推出点的。可是周就很奇怪,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显然,周已经献身于理想,他是共产主义的信仰者,是马克思主义斗士,但是他现实的性格,使他对理论和意识形态不是那么注重,而是着力于现实,着力于建设。我们知道,破坏的人比建设的人要容易引起注意,建设一间房子要好些年的积累和劳动,可是破坏只需要几天。历史上,处在战争时期的领导人总是比和平时期搞了大量建设的领导人有名气。周如果跟着红卫兵胡闹,他的名气可能会更红。但是他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无论在怎么恶劣的情况下,还是从容自若,仿佛总有用不尽的智慧,我想他的修养深厚,腹藏乾坤,对于建设和中国的前途有完整的思路,心里一定有一种极致的自信。毛却是不安的。孔子说:“时穷故知吾道之珍贵”。对于周来说,文革也许更彰显出一个“疾风知劲草,危难见贞人”的人,“时穷然后乃见大道”。“世乱而后悟道之珍贵”。
晚年的毛,如果可以搜索到他的照片的话,目光呆滞,苍老,脸上有沧桑留下的痕迹。他后来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整天在书斋中和大量的书作伴,有人却他到工厂里看看工人,他说:“是让工人看我还是我看工人,算了”。七十年代,因用脑过度,中风,身上留下了很多病症。
周和毛之间,如果再知道一些情况的话,会觉得匪夷所思。两人的关系是亲密无间,又充满争斗。没有人怀疑他们之间的共同理想和友谊,可是文革,说白了,就是两人交手的产品,毛后来动用四人帮文人集团,批林批孔,实际上是批周公,周也装摸作样跟着大骂孔子,这种泼妇骂街般的方式已经是枪法大乱,风度尽失。更重要的是,这些一次又一次的运动,象不断地翻炒菜一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两人的去世,周引起人民的深沉哀悼,在高压下,人们仍旧呜咽着,十里长街送总理,还因发了四五自发的悼念运动,“欲悲鬼蜮叫,我哭豺狼笑。洒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愤怒声讨四人帮,毛的威信已出现危机。诗的海洋,表达着人们对敬爱总理的真心感情。毛去世后,举国悲哀,有的人甚至自杀,很多人觉得中国没了,因为毛就是中国的象征,他引起举国悲伤,死亡后悲伤的场面壮观无比。
邓也是周保护下来的,可以说,毛一去世,周的政治力量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四人帮却只落得骂名。“现代中国的政策是周的遗产”(尼克松),以毛的聪明,他不可能不知道周的用心,可是终其一生,也没有把周打倒。周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人,比任何一个共[chan*]党领袖,甚至包括列宁、斯大林在高位的时间都要长,也是没有被打倒过的人。
当然,以樱花的智慧,的确不知道周和毛的那些智慧,但是文革不是象平时人们说的那样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从一些不合常理的现象就可以看出一些蹊跷。
两位伟大的人,一部伟人的史诗。
夕阳凄艳。
一曲临终的悲歌。
天空只有枫叶,象飘落的雪花,漫天飞舞。
本文已被编辑[匆匆小语]于2006-2-12 16:31:5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