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阳春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钟祥市一处重要景观。钟祥曾是楚国的陪都和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楚人早就有筑高台的习俗。文人雅士登高望远,聘目抒怀,春游踏青,首选阳春台。
在钟祥这个遍布历史遗迹的文化名城里,“三台十八景”处处让人留恋忘返。而阳春台又是众景观之首,可见她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景观雅韵都非同一般。
由于钟祥处于江汉平原腹地,汉江贴城而流,城区湖泊众多,楚人在这里高筑一台,可领全城风物,登台一望,江水浩瀚,湖泊生烟,雾锁楼台,月迷津渡,远山隐隐,前路茫茫,豪情万丈,人间风情万种都尽收眼底。
千古阳春台,佳话传千载。
二、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阳春台上,春光无限。阳春里上阳春台是怎样的情怀呀!
台为楚人修,情为宋玉来。
《阳春白雪》,典故出自《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今郢中镇)者,其如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白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此后,《阳春白雪》遂相沿成了高雅艺术品的逾称。
阳春台王公大臣、文人雅士都爱登临。借以抒怀,凭以言志。
据史载,公元前七世纪中,楚庄王罢淫乐、进贤臣,任伍举、苏从主政,率军进取中原,乃以效郢(即钟祥市郢中镇)为基地。五年之内,灭庸、伐宋、伐陆浑戎、至洛邑,观兵于周郊、问鼎于王使,回归郊郢,即登阳春台而北望,并顺台北下,于沦浪碧泓(后名莫愁湖)听郢女趣歌,观郢女采莲而赋诵了楚曲。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二八一年),有用弱弓微缴射中大雁的楚人,智谏顷襄“清缴兰台,饮马西河”恢宏自雄,传说即是在阳春台上射中的归雁。顷襄王当时正驾驻在兰台之宫,因而召射雁的楚人问政,并且也登游了阳春台。于是,郢中八景中的“阳春烟树”就有了“楚王旧游”之说。及至后来,阳春台又以莫愁女习舞之所,于白雪楼并称为郢中双壁,招来无数迁客骚人,纷纷遣怀题吟。致有“莫愁村冷夕阳色,解佩亭空江水声”的遗响。
三、
阳春台与兰台、子胥台,阅石城风雨,控古今奇胜,宋代以前,就已成为郢中“三台十八景”的中心。有“阳春烟树”奇景词说:“阳春之台,楚王旧游,登台遥睇,汉水带流,烟花缭绕,远树浮浮。”引得多少来游客,悉自击掌感慨:不上兰台,不为到郢中,不等阳春,不为游石城!
钟祥是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的故乡,也是高雅名曲《阳春白雪》的发源地。《阳春白雪》,昔为古琴典,古时每以“阳春白雪”连称,故常被认为一典,后世琴谱则均分为《阳春》、《白雪》两曲。楚襄王时郢中出了莫愁女,她“善歌舞”,翻古传的高曲为曲,又得屈原、宋玉的指导,遂成就了《阳春白雪》的辞文佳章,且推向了民间。
“阳春白雪”,其意何处?唐高宗时,乐宫太常吕才审定曲谱,解《阳春白雪》题称:“《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此音正合郢中情景。至清初,毛、叶二公书刻“阳春白雪”碑于兰台,即是说钟祥郢中文风鼎盛、兰台文化源远流长之意。
四、
阳春白雪现在多指高雅艺术,下里巴人则多指通俗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用阳春白雪这个典故比喻高雅艺术,他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末,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统一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在极左的年代里阳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对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要做到二者完美的结合和统一,才能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五、
而今我登阳春台,更是激情澎湃。看着“阳春白雪”碑,书法家毛会建雄健苍遒的笔力,与篆刻巨匠叶莲洗练酣畅的刀法,使其气势宏伟,有傲然卓立之风。
读着前人写的《阳春白雪》铭和《阳春的雪》赋,品着历代诗人写的礼赞阳春台的诗,我也热血上涌,激情四溢。但总感觉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诗赋前人都写够了,我上阳春台还能为她写点什么呢?阳春台好比是一个美少女,再好的姻脂给她巩怕都是多余。
阳春台现在成了钟祥的的观天台。钟祥市气象局上观天,下管地,运用现代科技呼风唤雨,确保钟祥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岁岁平安。
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阳春台哟!
本文已被编辑[千叶红]于2006-2-7 12:22:0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cztian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