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三国群英系列(六)樱花渡月

发表于-2006年02月06日 晚上9:14评论-2条

六、郭嘉、荀彧和庞统

我在百度三国吧中,和几个三国迷争的不可开交。要是在现实生活中,喜欢争论可以说是交际的大忌,在网上却有种兴高采烈之感。特别是讨论到郭嘉和诸葛亮的问题,对郭嘉的支持率一度上升。我觉得最近的网络上有股贬低诸葛亮的风气,这当然是站在现代,用比较清醒和理智的目光看待被神话的人物,但是却好象又有过度之嫌。所以在这里,我想就自己力所能及的思考范围内,和喜欢三国的朋友们聊聊郭嘉、荀彧和庞统,因为诸葛在三国里很有个性和特点,而且是模范式的人物,所以诸葛往往就会成为参照物,学会从各种角度看人和看问题,对于提高我们面面观还是有帮助的,是吧。

毛泽东曾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物。”不久,毛泽东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当然我也不是搬出老人家来压人,老人家常以曹操自况,所以有得此说。据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泽东的感慨,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这实际上讲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三国对人才的重视和任用是空前的,特别曹操见到人才就爱得必要收揽到自己的麾下才心甘,除了后世的李世民,恐怕没有再出其右者。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智谋之士要多谋,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可以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所以古人说“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你怜我爱,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智谋之士谋取工作的第一要点就是“择主”,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就象娶老婆,能否娶到一个比较不错的老婆,是决定你人生的很重要的一步。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最初他北上晋见袁绍,袁绍不能用,他又觉得袁绍麻烦罗嗦,半天打不出一个冷屁,很少直奔主题,于是就又投奔了曹操。这是他很高明的地方,既然投靠了一个不好的老板,比如投靠了一只老虎,是很危险的。我曾经看过一篇《千万别相信老板》的文字,开始觉得作者很偏激,看万后才如梦初醒,诸葛两2要是成功,他一定会回老家耕田的,一定会的,刘备这个老板,千万也不能相信啊。

郭嘉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很不注意仪表仪容仪态,不修边幅,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了。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很是精当。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见与人心”郭嘉和诸葛亮相同的地方是,两个人都是心理高手,郭嘉很善于捕捉和洞察人的心理,诸葛亮也一样,周瑜的种种小动作瞒不过他的眼睛。郭嘉和诸葛都有一整套完整的心里防御体系,不过,诸葛心灵比较强硬,而郭嘉实际上类似于狂士,心理有点脆弱。所以有人说郭嘉是鬼才,只是郭嘉外交水平似乎不高,专门揣摩人心理的人似乎也敏感,不容易大洌洌的和人相处,没事时他似乎总躲着上网,是这样吧。和诸葛比,郭嘉综合素质是没有诸葛高的,我觉得郭嘉是个职业性强的业务高手还说得去,虽然战略眼光不亚于曹操,但是生活状态上的气势如虹是要比曹操差的,结交朋友的圆滑和通达老练也远不如刘备。

三国里的一个重量极谋士是荀彧,他是真正的曹营决策者,是王佐之才。三国志我没看过,只是人云亦云的跟着说几句。可是在演义当中,虽然他不常常在第一线出现,但曹操早期的大动向都是他策划的,如剿黄巾壮声威,挟天子令诸侯等等决定曹营动向的大策略·他一直镇守后方,为曹操前方作战定下一个良好的战略策源基础·可以说是曹操的擎天支柱·曹操的几场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就是他,破吕布,破袁绍的首功都是他的,郭嘉的十胜之说就是源于他的四胜之说,从官渡之战开始他就预测到了袁军几乎所有人的弊病,指出了袁绍必败,且败的原因,而战斗最危及的时候又是他从战略角度指出了曹操坚守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曹军的胜利·即使最后的死,也是因为劝阻曹操称王----曹操的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曹操的千古骂名·另外,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仅位居魏国高层的就占了3/4,如荀攸,郭嘉,戏之才,钟繇,王朗,陈群,程昱,司马懿······如果读过史记,你就会发现,他的所作所为与汉初的张良行迹相似,其渊深之智同样让人看不出来,只是他没有做到功成身退这一点,不然三国第一名相绝对属于他(何博士备论三国志,及裴松之的评注中都有相关叙述),司马懿等三国一流人物称他是前后百年来第一人才,甚至超过了人们称道的诸葛亮。

郭嘉确实可称的上是足智多谋,但觉得他和楚汉的陈平很像,可以说是当时阴谋家,虽然他能除掉范增,能除掉韩信,但决称不上是第一谋士,因为一个仅仅出谋划策策士还不能决定实质性的基础。看看史记一类的秦汉小说,在其中很难看出张良在战斗时有什么表现,仿佛只是个后方搞内政的(和荀彧一样),反而是陈平,韩信等人都很活跃(和郭嘉,程昱一样),但细心点就会发现,每次需要制定天下决策,决定汉军动向的时候,往往只是张良偶尔的一句话,其实这时战斗胜居已经定下来了,所以刘邦说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当荀彧劝曹操剿黄巾时,曹操在兖州创立威信造势已经是定局了;当荀彧劝曹操挟天子时,曹操的中原霸业已经成了;荀彧劝曹操屯田时,曹操已经注定要成为中原实力最强的诸侯了;当荀彧劝曹操坚持北伐时,曹操统一北方就已经是必然的了·相比与楚汉,当张良劝刘邦跟随项梁时,刘邦早期的威信就已经确立了(同曹操伐黄巾);张良劝刘邦先入关中时,刘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定了(同挟天子令诸侯);张良四处游说诸侯反项羽时,刘邦的首领地位已经铸成(同屯田);张良劝刘邦伪退入蜀中,伺机反攻时,刘邦的最后胜利已经确定(项羽对刘邦失去戒心,同曹操坚持防守官渡)·这些表面上很容易的事其实都是在最好的时机提出来的,所以才会看似容易,其实因为他(和张良)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握了然于胸,知道什么时机作什么,怎么做,哪里是战略中心等等问题,做好这一切,胜利已经是囊中之物了·这一切并不是郭嘉,程昱等所及的,即使是诸葛亮,周瑜之流人物,也不一定能把天下大势把握和运用的这么好·所以荀彧被后世及当时无比推崇,连曹操也说他是“吾之张子房也”。荀彧是三国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绝对是有道理的,据说三国志魏志中把荀彧列为仅次于曹氏家族之后,列在魏国第一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

说到庞统,他作为三国中凤雏,和卧龙诸葛齐名,可是从三国里看,庞统的个性和诸葛并不相同。“龙凤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如此厉害,绝对不在诸葛之下,他的忠诚和精细可能不如诸葛,诸葛是属于精明的人,他却是属于高明的人。“独观大略”和“务于精纯”,他似乎属于前者·他用兵有点象曹操,胆子大,总是要刘备走最直接的路子,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很少婆婆妈妈,而且兵不厌诈,果断大胆,似乎在用兵上比谨慎的诸葛要高明一筹,只可惜,“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先生如不逝,江山未必竟三分”。按理说,龙凤归刘,天下更是可平定了,只是人定胜天是不正确的,汉室气数已尽,人才再好也无回天之力。庞统和诸葛遇到刘的时候,刘起步低,笛子薄,离白手起家没多大距离,而且乱世里浑水摸鱼的大势已基本上结束,曹操已经养成大气候,进一步正规化,诸葛和庞统选择的取两川\占荆州这步棋,可以说是最为准确的选择了·如果关羽和刘备对这步棋理解透彻的话,我想,就不会出现拒绝孙权,兵败白帝这两招臭棋了·庞统的去世给刘备代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还留下了诸葛离开荆州后,关羽留守不当的后遗症 。庞统曾与东吴陆勣、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所以他学的是帝王术。他对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的总战略和诸葛是看法一致的,所谓“英雄所见略同”,“隆中对”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略规划之一,以其准确的预见、周密的策划、深邃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瞩目,由此引发的探讨和研究也一直未曾中断。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隆中对”没有完成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最终目标,其中缘由自然见仁见智。庞统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

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刘备开始入川。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如此分工是必须的。,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最适合的人选,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于是就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之死,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和计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并不是最好人选,诸葛亮很担心,送他的“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八字诀他一字也没听进耳,把人的腰杆都气疼了。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无独有偶,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所以,樱花渡月在这里不讲庞统和诸葛谁厉害这个傻问题,厉害又怎么着,老天不帮助,要多不厉害就可以多不厉害啊。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文章评论共[2]个
薄云残雪-评论

此等文字,非熟知三国者不能为。而且,连语言也沾染上了三国的风采,纵横捭阖,荡气回肠。欣赏了。
  【樱花渡月 回复】:呵呵,谢谢,^_^ [2006-2-7 19:53:00]at:2006年02月07日 晚上7:22

指尖儿-评论

06年的2月,你可真是勤奋的让人刮目。
老天不帮助,要多不厉害就可以多不厉害啊。
前文书都是洋洋洒洒的三国文字,最后这句可是尘埃落定了!怎么如此白话?

  【樱花渡月 回复】:归根到低,一切都是天意 [2006-2-25 8:59:35]
  【樱花渡月 回复】:这类文字不难,顷刻可就 [2006-2-25 9:00:29]
  【指尖儿 回复】:因人而异了。你是可以,我却未必,确切点应该是不可以。 [2006-2-27 15:21:19]
  【竹林轩主 回复】:好~~~ [2007-2-4 2:09:01]at:2006年02月24日 下午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