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书中探赜破碎刀

发表于-2006年02月02日 下午4:18评论-0条

(一)

当大学的四年时光已成为过去,虚度中的人却又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喜?人们总在感叹着自己,叹着自己的无奈与奢侈。多少繁花艳落,风华艳落,剩下的只是那一肚子的惘然和无知。书是读了,却不知学了多少,忘了多少,真正想得到的又是多少?也许只有等到自己快要失去的那一刻才能体会其间最深切的一切。城市的喧哗,按耐不住的激情,总想着埋没的自己,也许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努力的思索着如何遵守这游戏中的规则,那就是习惯与麻木。显然,与学校里不羁的自己已是隔世的夙缘,不期的匆匆过客。然而,依稀可分辨的那一阙记忆却依旧努力的想翻阅着那一朵朵未被掀起的浪花,被风轻轻的簇起,却又自然的飘散,来不及任何的点缀与遐想,就这样匆匆的登台,却又草草的谢幕了……

(二)

自学,这个对大多数人一点也不陌生的词,伴着我四年的时光一路坎坎坷坷的走来。然而,我对它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庄子曾言:勤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也许同最初萌生此念的人一样,总是想着能够自由愉快的去学习,能够不受拘束的坐在教室里,若有若无的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导,私下里却乐得一次又一次的偷得浮生半天闲。也许是很意外的收获,我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自由。相反,它却让我想到了太多我想做的事。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也许都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考好而读,有的人却是为了应付了事而读。当然,也有的人是为了读好书而读。也许你会问,考好与读好有什么区别呢?事实就在于你的意愿。考好是别人或学校对你的要求,而读好却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若能考好,但他却未必能读好;而一个人若能读好,那他就一定有办法考好。

然而,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想要做好它,都需要付出一个人的智慧和苦功。所不同的是,你若想读好,还得要有一颗心,一颗能让你读好书的心,你的兴趣若是读书,那么你想读不好都很难。所以,读书最根本的就是兴趣,有了兴趣,你就可以了。

(三)

记得以前看过《幽灵山庄》时的一个情节。当木道人说起他的女儿学会失传已久的“兰花手”只花了三年时,陆小凤问他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学会。木道人回道:我比较快,只花了三个月。这只不过是小说虚构出来的一句话,却让我为之一振,以至于后来莫名其妙的滋生了我对学习方法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也许,每个人对时间的概念真的是不同,小说中十倍于别人的效率在现实中为什么却迟迟做不到呢?带着疑问,我任性的摸索,不厌其烦的尝试。曾经多少个闷热的酷暑,被汗水浸透的我依旧安然的端坐的椅子上,看书,一把锁断开了与外界的联系。又有多少个不眠的深夜,饿着肚子的我不懈的激励自己,想着古人的刺骨悬梁志,听着红楼曲子里的薄命司魂,我已经够幸福了。终于,这在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最高境界,让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渐渐探个清楚,也明白了读书的一个深层道理,那就是:读书根本就不需要方法,要的只是你的看书能力。试问,倘若看完一本书只要花上你两天的时间,那你还需要方法做啥?所有的方法都只是虚构的,真正要做的还是得把书本从头到尾翻一遍。因此,你的看书能力就成为你最有效的方法。于是乎,从那以后,我把训练自己的读书能力确立为自己的目标。同时,也绕开了考试。不必再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耿耿于怀,也不再为自己光明正大的抄作业而心虚若谷。一切尽在眼前却又尽收眼底,泰然处之。因为我的目标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成绩,也不再是靡费时间的作业,而是:为了完善自己的思维而读书。 

(四)

能力这个词,对有些人来说太过泛泛,局限在学习上,那就是读书能力,也即自学能力。自学,是个每个人都会的词,只不过能力高低有些差别而已,通常也只有经过特别训练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高手。它本身已包括了好几种能力的综合。 

一、接受能力,即能够融合一种新思维方式的一种能力。倘若你不具备它,那么给你一本《量子力学》也许就是一本天书,或许你连一页都看不下去。即使偶尔能够看完开头的一两页,但也会因为花的时间太长,看的也太累而无法坚持下去。于是,也不能简单用你是否已俱备了这种能力来表述这一切,而是还要冠上能够反映出这种能力大小的衡量标准,通常其衡量方式是以看完一本书或其中的几页所花费的时间为准则。

二、适应能力,即能够适应一种新思维方式的快慢程度。它是反映你对这种新思维方式的熟练程度而言。当你俱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后,那么就算是一本素昧平生的书在你面前也可以像是在欣赏一卷阔别已久的陈年老书,孤榻对雨中之山,无须太久就可以让你进入其间的诗情画意了。

记得以前看过的一本名为《分子结构生物学》的书,可谓颇有难度的一本书。也许它已达到专业的水平了。于是乎,对于一个从未有这方面基础的人,若无很强的接受能力又怎能看的下去?这里我们可以从每次看十页来进行列表:第一次花了3个小时,第二次花了2·5个小时,第三次花了2个小时,第四次花了1·5个小时,以后各次也都维持在1·5个小时左右。于是你的接受能力就可以体现为看完十页需要花1·5个小时,而你的适应能力则体现为四次所花费的总时间7·5个小时,因为四次之后,你就已进入正常状态了。

三、排除外界干扰能力,即在看书时可以不受外界因素所影响的一种大脑控制能力。此时的你,无须正容端坐,心室自静,心与书共醉,仿佛间,身已化去,沉浸在书海之中。学会了它,你就可以一心二用了。既可以做到边看电视边读书而不必顾忌其间的聒噪,也可以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看书而无须理会台前游移的身影。当然,只要你愿意,边聊天边看书都是很不错的享受,既不会太过无聊也不会浪费人生的有限的时间。

时间,这个可谓是读书所离不开的一个前提条件。鲁迅曾说过:时间是挤出来的。只是我尚觉的这句话只适用于一部分人。倘若你不能做到一心二用的话,那么你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必定非常低,除去课堂时间,偶试过,最多一次也就凑合九个半小时,而且还辛苦的很。而当你学会了在课堂上同老师利用你自各的时间后,那就不一样了,一天保证七八个小时是很轻松的事。尤记得大一时上过的高数课,老师在上面讲它两节课有时也只能马马乎乎的凑出两小节的内容,而我在下面自各就可以看它六节。当老师写满整个黑板后,我只要花上一分钟扫过去,就差不多知道他在写什么了。而且效果也不比那些认真听课的同学来的差。因为那些本都是我从书本上看过的内容。这就是我所谓的一心二用,只要你能不为台前老师所干扰,那么你既可以不用听课,又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了,何乐而不为?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分钟,比起别的同学来,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钱,还省得复习呢。

如何训练一个人的看书能力呢?也许你可以想出很多方法。至少,你可以在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课边自己看书;或者呆在喧哗的超市里或书店的某个角落,一个晚上看它半本,感觉就像赚钱一样;当然你也可以一个人躲在小屋里,连续看它个彻夜不眠。无论如何,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无须舍近求远,蝴蝶不飞,自在心舞。

是读书,无论如何取巧,就算是机关算尽,也还是离不开两个字——勤奋。我所说的勤奋其实只要求你能每天挤出八个小时供自己看书就已足够。当需要小测一下你的看书能力时,你可以轻松的通过考试来衡量。虽然,考试不是你的目的,不过,偶尔利用一下也没关系。假设成绩可以简单的表示为:成绩=能力因素×时间因素。那么,当两个人的成绩一样时,所花时间越少的人,自然其能力也越强。

(五)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惊人,几乎每五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更新。因此,总有些人觉得自己学完后能用的却没有多少。只不过他们的眼光所接触到的只是点石而成的金子,却忽略了那点石成金的手指。当知识随着记忆的模糊而消逝,随着知识的更新而慢慢换成古董时,真正所剩的当然已不清楚还有多少了?比尔盖茨的老家底不是别的,而是他手下的那一群创造力惊人核心人物。其实,这也正如我们当初在学校时所选择的目标,是考好还是读好一个样的道理。当你为考好而读,你所要做的只是花太多无谓的时间在那有限的几本本份的书上。当然所得到的,与你的时间花费是不成比例的。而当你为读好书而读时,几本本份的书已不再是你思维的束缚。而你所学的也不再是书上纷芜的公式,也不是太过复杂的倒推过程,而是看懂这本书的思维方式。你的目标将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你看书能力。

所谓思维方式局限在看书上面就是将一本书中的一些基本思路和一些基本知识理解进去,融合到你的大脑中。就像已经融合在一起的血液一样不再发生排斥。因此,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已将书上的内容忘的一干二净。但,当你再次拿起这本书时,你依旧可以很自信的说:至少这本书我一定看的懂。因为你曾经看过,你当然可以很本能的适应它的思维方式,也正因为思维是无须记忆的,当然,也是轻易抹不掉的。

我们知道,所有的科学可以大体的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从字面上的理解,一个与文学、语言、经济、哲学等方面相关,而另一类却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相涉。然而在二者模糊的界限上面它们的实质性区别归根结底会在哪里呢?如果有人问你:请问对联是属于文科类的还是理科类的?我想,如果你只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你一定会选择文科,因为你只是在这个模糊的概念边缘打转而未能找到出路。 其实,当你只有深入其间,能够做到文学与科学并重,就会清晰的区分出二者的区别,也即:文科它是一种知识点的叠加,而理科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它们最本质的区分就是:知识点的叠加是需要记忆的,但也可以遗忘的,而思维的拓展是不需要记忆的,但同时也忘不掉的。这就是偶在读书所能达到最高境界时的深切体会。清楚了这一点后,如果你还继续将理科的书按照文科的方法来记诵,那么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得发现,学出来以后基本上都是无用的。

清楚了上面的实质性区分,那么就请你再回想一遍:请问对联是属于文科类的还是理科类的?这时,你是否有更多的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早就会对联的话,也切身体会过什么叫做对联,那么你就应该可以明白我所要表述的道理,因为对联是不需要记忆的,就算你想记也没地方让你记,更重要的是,对联是无法忘切的,假如我已忘记什么叫对联,但只要再给我三个小时让我翻一翻宋词三百首。那么,马上就又会恢复其流利的思路,其实这也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些东西会了就会了,该你的跑也跑不掉。这就是我为什么可以将对联归属于理科而不划分到文科上面。因为有它本质上的区别,对联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个知识点。

明白了上述的本质区别,我们就该在文科与理科上面做到区分对待,有的放矢,这样才不会将二者混为一谈,现在我们先从理科上面来拓宽思维。开阔一下自己的眼光。使之看问题能够更深入些。

要拓宽一个人的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博学。初来乍到,一听博学二字,每个人都会神经绷紧,暗暗好笑:这只是圣人的事,与我有何干系。尤记得《御前四卫》里王刚所演的雪印大师说过的一句话:别说是人,就算是一只狗我也会把它教成人模狗样的去考取状元。显然,雪印大师的境界我是这辈子都没有能力去做到的,所以我也只配开化些脑子一点也不苯的人,因此在我这里敬请各位放心品尝,一切复杂的概念都将被解剖的肢离破碎,无须担心以自己的能力理解不下来。我保证每个认真看过的人都可以做到博学,而所花的时间却是同想与不想一个样。

所谓博学的概念局限在理科上面无非就是:书不能是永远的那几本,专业也不能永远是那单一的一个。抛弃这些束缚,你就会海阔天空。你是否想过我前面所说过的一句话:理科的思维是不需要记忆的。这句话就意味着,只要你能绕开那些不必要的枝节而直接围绕着思维进行训练,那么做到博学所不足的地方就基本上都能迎刃而解。

可以说,每一种能够独自划分出来的科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因为同一种科学之间的专业是密切联系的,他们的存在本就拥有着同一个母系。因此,真正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只是有限的几种,那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即: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建筑,等等几种。而这些思维方式我们从中学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因此,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基本都有潜力把它们挖掘出来。只看你愿不愿意。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根本无须深入的研究到这个专业中,那些研究是你要做到博学以后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是开发自己的大脑各种思维方式的雏形,使之以后无论在哪个领域里有资格深入。

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开发一种思维到底需要多少时间?需要看多少本书的问题了。其实这也是你一直最担心的问题,而我要回答的却是你所无法想象的答案——三本书足已。一个学科只要看懂三本关键的书,这个学科的灵魂就基本上被你握在掌心,当然,三只是个概数,可以是两本,也可以是四本。比如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你只要掌握《理论力学》、《电工学》、《量子力学》后,可以说,你基本上已具备深入整个物理学的基础思维了,也就离目标更近一步了。因为,第一,只要你能看懂这三本书,那么基本上物理学领域里就没有你看不懂的书了,这就是同一个母系里思维方式相通的地方。第二,如何才算看懂其中一本呢?须不需要记太多的公式什么的?其实,这又是你所多余的担心了,还是那句话:思维是无须记忆的也是轻易抹不掉的。只要跟记忆有关的通通抛弃。这些就是所谓的无须的枝节,你只要能将公式的来源理清楚,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已足够了,无须去记。用句更贴切的话说:看懂就放过。所以,看完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就完全决定于前面我所说的三个自学能力的集合,也即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及排除外界干扰能力。当你将训练自己的能力当成一种目标后,那么,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就会变的简单而直接了。也许只要花上一个月,三本书就基本搞定了。同样道理,在化学方面,只要求掌握其中四本书就够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至于其它学科,就留给有心的人自己去完成把。

其实博学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否活跃,是否具备创造力,就看你能否做到不拘小节,不为现实的条件所束缚。要相信自己的大脑可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很多。举个贴切的例子,如果你正在教一个刚开始学话的小孩,那么你会选择教他纯正的普通话还是各种语言的杂合?这个问题不少人会回答为前者,即纯正的普通话。这样回答的人是因为你太低估小孩子的大脑接收能力了,正如你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博学一样。选择前者的结果就是当小孩会讲话的时候他就只会一种普通话,而选择后者的小孩,几种都不熟练,但都会讲,直到最后每一种都很熟练。这其实跟你当初别人给你的选择一样,你自己无法给自己选择的时候,你只有等待别人帮你选择,或者借鉴于前人,却不知这样做是对是错,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做不到另辟蹊径,同时意外收获也就不会经常光顾了。

假设有两个人分别在看高三的导数那章和大学里厚厚的高数,我相信先看懂的一定是后者。因为我曾经就无法理解那只有一章的导数部分。明明要一本书才能讲完的东西,硬给你塞进一章里,试问,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看的懂?

古龙曾说过,任何一种事物只要能够存在总有它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简单的往被束缚住那个范围里打转,而应该还要多考虑些被束缚之外的逆向思维。很多时候,优点也好,缺点也好,都是可以利用的,当二者都可以利用的时候,那还何所谓是好与不好?所谓的博学其实并不需要做到“博大精深”四字,利用“博”的优点的同时也要利用“不精”的优点,因为“不精”就意味着:只有潜力,没有结果。而这些已经足够了,因为你随时都可以将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只是你不常去做罢了,因为用不到的时候比用的到的时候多的多。相反,如果你非要去做,那浪费的时间恐怕用你一辈子的时间去花都不够。当你高估自己的时候,你或许很难发现你的缺点,但当你低估自己时,你却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优点。这其实是个异曲同工的道理。

以上所述都是从理科方面进行剖析博学的概念,放在文科方面,那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天地了。根据我对文科的定义,它是一种知识点的叠加,因此,这就需要用你的大脑去一点一点的去积累了。而记住一个知识点,最快的办法就是直接看答案。没想到把,在我眼里,连抄作业都可以光明正大了,这世界真的是无奇不有。其实,无论你用何种方法掌握这个知识点,你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将这个知识点印记到大脑中一次。这样一来,你下次再遇到的时候,你才会有这个知识点的最初原形。因此这个最初原形,将成为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关键。而掌握这个最初原形最快的办法莫过于直接看书里的解答或习题的答案了。因为你若通过其它途径的话那你一定是第二次将这个知识点重复到脑子里了。

如此一来,文科类的想要精通还真是一点捷径都没有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只是比常人做的辛苦些罢了,它的诀窍就在于:把书看薄。能够做到这一点后的效果就是,你若要看完一本红楼梦,也许你要花上半个月的时间,而我却只要三个小时就已足够,同样,看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我只需要三天时间。也许你又要羡慕了,这何止是十倍的效率?但我却要很遗憾的告诉你,我的时间都在做幕后工作。因为我将红楼梦看了七遍。只是一遍比一遍花的时间少而已,直到最后那遍只要三个小时就已足够了。可以说,任何一本文学类的书,只要是我看过的,我都会不可或缺的看它至少三遍,那就是看一遍,划一遍,再抄一遍,直到最后,所有的书都会换成厚厚的一叠笔记,而当你需要用到它们时就翻一翻所抄的笔记就已足够了。

(六)

全世界的人都想吃唐僧肉,从来没人知道吃了后会变成什么样,让我来告诉你把,他是这样的……

这句张卫健在《齐天大圣》里的台词,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原句般出来复习一下,估计应该还有些人没被吓跑吧。且不论唐僧肉有没有地方买,就算有,像我这种一生下来就没有天赋的人,只怕也练不成道骨仙风,我只望能脱却木本草质愿已足矣。

可以说,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的更加完善,当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你所拥有的只是一种模仿思维,当你上了小学后,你就要接触些最基础的计算方式,姑且称之为基础思维吧,而当你到了初中以后,你的思维方式就会变成记忆思维,到了高中思维方式又会转换成理解思维。而后到了大学,思维又会发生改变并且将最终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决定你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在这个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用在我身上,那就是一种回归到最初时的模仿思维。只不过当时的模仿思维是无意识的,而现在却是有意识的模仿思维。或许你又要问,这个意识有何妙用?呵呵,这个就多了,偷知识,偷技能,偷风格,偷mm,偷到脱胎换骨为止。我的武侠风格和散文风格可以说都是偷来的。呵呵,这个就跟卡卡西老师偷忍术的写轮眼有三分类似了。

很快的,我已离开学校近一年半了,就算思索着的禅心已化为粘地絮,艳落后的黄叶也再难舞秋风,我依旧不会忘记曾经埋在心中的那一片净土,一曲盈觞泪,半靥戚荷风,飞觥限斝,寄词咏调。但愿我燃起的长明灯,能守侯在你远航的途中,当希望能指引迷茫中的你时,你是否有微微一笑?

本文已被编辑[帘外落花]于2006-2-2 16:39:02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破碎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帘外落花点评:

很多经验和学识来自书本,多看书,看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