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逛庙会,是故乡的传统习俗。庙会的种类繁杂。如今人们拜的最多的便是观音了。一年的开始,老人们总希望给一家老小祈求一年的平安和吉祥。在佛教的禅意里,观音向来是有求必应的。初一的观音庙自然香火最盛。
一朵莲花出南海,
观音踏浪来(踏浪来),
问声救苦救难,
随应解困消灾。
普渡众生慈悲心,
慈航处处在。
一朵莲花出南海,
观音踏浪来(踏浪来)。
显身婆娑千界,
点化万仞金石开。
如星如月菩萨心,
智慧照莲台。
一朵莲花出南海,
观音踏浪来(踏浪来),
亲近有情杨柳枝,
一泓净水荡尘埃。
祈愿人间息烽火,
和平歌声传天外!
这是一首《观音踏浪来》的佛教歌曲。如今在一些佛事活动中偶尔可以听到。
离我们居住的小区东行两三公里,有一座青莲寺。面积不是很大。里面供奉的是一佛两菩萨。一佛是如来佛。两菩萨分别是地藏菩萨和南海观世音菩萨。每到初一十五,或者是佛祖的生辰,庙里的香客特别多。母亲和去世的祖母都是佛教的信徒。小学阶段,不识字的祖母经常求我叫她佛经。对于那些直接音译过来的梵文,我只是按字典的读音照猫画虎的交给祖母。这也是最初接触到的佛教领域。现在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开车带母亲去上香。公职在身,这样的活动仅限于每年大年初一。
学生时代,心中便把佛教笼统于迷信。渐渐远离了她。偶尔家中老人谈到佛教的事情,总会不屑的嘲笑她们愚昧过时。自己偶尔故作神秘,到也喜欢用那么一两句似懂非懂的满含禅意的诗句装扮自己的粗浅。用的最多的就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偈》”
“菩提树中树,心镜台中台,从来物不物,感惹费疑猜·”(白云禅师)
说不好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禅诗,也许红尘的嘈杂觉得心累的缘故,也许岁月的沉淀看淡了曾经苦苦追求过的一些浮华吧。应用是一回事,真正领悟其中内涵是一回事,自己慧心去效仿感悟绝非那么容易。
父亲走后,母亲的悲恸谁也无法替代。为了排遣她的孤寂,也是给母亲一个精神的寄托。介绍母亲认识我同事的妻子,一个不到五十岁的居士。我理解就是佛教的俗家弟子。她和母亲住在同一小区的同一个单元,她对佛教的理解和研究真让我大开了眼界。如今学佛,一应现代化的影像资料,图书光碟品种让人眼花缭乱。母亲本来就相信这些,这回真有点找到组织的感觉。每每去娘家,总会看到母亲或查字典读她的《金刚经》,或看她的佛经光碟。这样的注意力的转移,母亲的情绪慢慢的好多了。
有一次,好奇和母亲观看了她一段佛教故事。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
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
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这样的教化在我看来也就是自欺欺人,母亲不知会怎么理解?有时候心里想,佛教还是别的宗教,是劝诫也是麻痹。其实对于那些心如死灰,万念俱消的灵魂,与其让她痛苦的入世,不如给一剂忘忧草,欺己的同时也悦己。
最近几年,我所熟悉的“大人物”中,乞神拜佛的还真不少。你看初一的青莲寺,为子女升学拜观音的,为做生意发达拜的,为官运拜的,为长寿拜的,为婚姻拜的,本命年为避灾拜的,名目繁多。无论那种拜法,目的只是一个:遂愿!
遂愿,美好而渺茫的想法。在我看来,与其祈求遂愿,不如还是随缘的好。人世之事,不如意十常八九。只有凡事报一个随缘的想法,乐观入世,自会百忧不扰。通读各类佛经,一个共同的禅理也就是随缘二字。
佛在那里?观音在那里?放佛在心中。我既是自己的观音!
-全文完-
▷ 进入三月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