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一点,本人才疏学浅,所知甚少,因此都是些很浅显的比喻,只做一笑谈罢了。
(一)人生是一个圆
“莫非是做了一场梦,十几年前我来这个师范学校上大学,在这里当学生,现在却又回到这里,当老师。曾经的老师和留校的同学,现在成了同事,命运啊!真是神奇。”这是一次和老公在校园的小径上散步时,他的一番感慨。
是啊!命运就是这么神奇,从起点开始,和终点重合后,形成一个圆。我们所经历的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是这样,其实,人整个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呱呱落地,熙熙攘攘的度过了一生,再到生命的终结,才发现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所谓的名誉、地位、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是干干净净,完完整整的一个圆。
人生是一个圆,记得黄宏和宋丹丹有一部小品,其中就有这么一段,扮演老太婆的宋丹丹对扮演老头子的黄宏说:“……怎么着也比你强!耷拉个脑袋弓着个腰,侧旁一看跟问号似的!你就抽吧,啥时候抽拔成句号,你这篇文章算结束了!……”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生命是一片洁白的纸张,我们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直到人生这篇文章的结束,那句号,不就是一个圆吗?至于那洁白的纸张上留下了什么,全在于个人的笔触及经历了。
就连阿q临死之前,画押时,都惟恐自己的那个圆画的不圆,可是他的手还是在抖,终于画成了瓜子的模样,阿q很是羞愧,并为此留下几多遗憾。那歪歪扭扭的一个圆,结束了阿q悲惨的一生,简简单单的一个圆,阿q就光荣的被定性为革命党,稀里糊涂的丢掉了性命,可笑,阿q并不明白这个圆对他来说,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杀头。
啊q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其实,阿q想的也没错,人从一出生时起,就被造物主判处无期徒刑的,这个无期也是相对的,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执行。只要被赋予生命,这朱红色的圆圈是非画不可的,没有哪个人能逃脱的了。所以,才会有人说:“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二)夫妻是两个相交的圆
从走进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起,夫妻两人的命运就连接在一起。西方人披上洁白的婚纱,在主的面前起誓,愿意与某某某结为夫妻,无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都将陪伴在身旁。中国人似乎没有这么郑重其事的宣誓,但大摆宴席,宴请亲友,其目的就是找了这么多的见证人,宣告他们婚姻关系的建立,而那一纸婚书,更是从法律的高度,将两个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婚姻关系成立以后,男人和女人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势必将会与对方息息相关。
夫妻是两个相交的圆,有重合的部分,也有单独的空间,至于说多少重合,多少独立,完全取决与个人情况的不同了。
重合的部分是家庭,是儿女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这是两个人怎么都摆脱不了的共同点。重合的部分还有两个人的感情,无论是爱情或者是亲情,这是相互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能称的上是生命的融合。
不能相交的两个圆,其夫妻关系就没有存续下去的必要了。而两个完全重合的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种天衣无缝的完美,是一种梦幻中的景象,多少人对与自己朝夕相伴了一生的人,都不一定能读的懂,猜的透。何谈生命的轨迹能与其完全重合。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瞬息万变的,静止也是相对的。夫妻这两个圆也是如此,是在不断的运动,不断的调和,以达到自己最舒适的距离与空间。
(三)家庭是一个等边三角形
关于家庭的这个比喻,我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读完后感觉这种论点很在理,于是便认同了。
文中说道:“一个三口之家,好比一个等边三角形,父母是其中的两条相等的边,孩子是顶点。”
三角形具有特有的稳定性,而等边三角形的这两条边更是不容许有丝毫的差池,否则不但失去其稳定性,更有可能就会全面崩溃,作为顶点的孩子,也将会失去依托,无处着落。
夫妻之所以是相等的,这是说,在一个家庭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以及重要性都是完全相同的。当然,双方的地位也应该是相等的,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如果纯粹用金钱来衡量哪个人的作用和地位,那么这个家庭本身就没有稳定性可言。
就象简爱所说,“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尽管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家庭暴力这种恶行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肆虐。但是,可以欣慰的说,家庭中,现代女性在人格尊严上和男性是完全平等的,女性解放已经不是奢谈了,至少我目光所及之处是这样的。
那么,请珍爱我们的家庭吧!为了家庭这个等边三角形的稳定,请洁身自好,好自为之啊!
(四)婚外情是两条平行线
什么是非曲直,道德规范等等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谁都知道,可是,偏偏就有人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道德规范在感情面前有时是那么脆弱无能。
可是,我眼中看到的婚外情却象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当然,世间事原本就不是绝对的,这也是相对的,这只是对普遍意义上的婚外情而言的。
所谓将普遍意义上的婚外情称为两条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是说,无论这种感情的产生是基于什么目的,无论其有多么的纯洁真挚,都是没有结果的,因为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很难跨越的鸿沟和隔离,以及种种障碍,很难能走到一起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这种时间上的错失,纵然扼腕长叹又待如何?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种情节上的错失,纵然泪眼婆娑又将奈何?
因为,婚外情的特性已经决定了结局。
(五)人生中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又名黄金率,即把已知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
黄金分割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建筑美学,还是音乐绘画,甚至生物世界也蕴涵着无穷的,和黄金率有关的奥秘。
我国古人曾有语云:“善画者留白, 善乐者希声, 善言者忘语, 善书者缺笔, 大贤者若痴, 大智者若愚·”这些朴素的哲理,就是黄金率的雏形。
明朝李焕说:“和盘托出, 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不和盘托出,就是善于留白,国画讲究的就是枯笔的意断丝连,虚实的完美结合,给人以留有回想的空间。而最美的比例,莫过于最接近0·618这个数字。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所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则媚俗, 太不似则欺世。”这似与不似之间把握的尺度,便在于找到那个黄金切割点。
同样的道理,音乐同样离不开黄金切割律,此处引用一位网友文中的一段话:“中国最古老的古琴, 处处透着黄金分割的神奇· 至于古琴发明何时已无考, 传说中有伏羲, 神农, 或是舜帝· 琴背两池, 左龙右凤· 控制琴弦发音的枢纽有三: 轸, 凫掌, 凤嗉· 琴有五弦, 音有八度· 琴节为徽, ‘以琴长全体三分损一, 又三分益一, 而转相增减’, 全弦共有十三徽· 把这些排列到一起, 二池, 三纽, 五弦, 八音, 十三徽· 多么奇妙的排列, 恰是费波那奇数, 而两个相邻费波那奇数比率则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 是有意还是巧合? 看来, 中国古人对黄金分割的领悟与运用, 与西方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
而人生于天地之间,更是与此密切相关,人生的处世之道中,也无处不透着黄金分割律的哲理。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便情同此理。
这是针对陌生人说的,朋友之间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里强调的“淡如水”便是说朋友之间也应该保持距离。距离多远,固然亲疏有别,但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需要保持最合适的距离,而最合适的距离,便是寻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了。亲近一点没有自己的空间,将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没有安全感。疏远一些又显得生分。这就需要处世的智慧呢!
善良是一种美德,可是无原则的善良便是软弱;宽容是一种美德,可是一味的忍让便是纵容。真诚是一种美德,可是面对豺狼依然心不设防,便是愚笨。……
人生中的黄金分割,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要作到进退得体,去留有序,时时都会应用到它。可惜的是,浮躁的我,很少能用心这样静静的思考了。
-全文完-
▷ 进入洗却铅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