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争鸣茶座》,谈谈心,说说心里话,是一件挺好的事儿。而我,却有些胆怯。原因是我资薄学浅。但有一股子力吸引着我大胆地朝着这个栏目走来。给我这股力量的是追求文学的那份执著劲儿和文学本身的魅力。
也许是由于自身的秉性所致,无论做什么,只要是认准了的,一般是不易放弃的,哪怕是受人嘲笑的事情。人活着,谁也不能强迫谁干什么,或不干什么。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阶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在麻将桌上找乐趣,熬个半夜,赌点小钱,图得是痛快;有一部分人上网游戏,玩到兴处哇哇大叫──乐在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籽抽着香烟,频频选台,为一个搞笑的情节逗得乐态百种;剩下的那一小撮子人,把头伸进书堆里阅读和写作,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就是作家。
若有空闲,坐下来与亲友聚一聚,聊聊天,轻松轻松,也挺好。而作家一般很少这么做,他(她)也不给自己这样的机会。作家是个吝惜鬼,他(她)把时间看得很重,就像商人看重钱一样,很少有意识的浪费。因此,作家很“孤独”。作家往往一人、一桌、一椅、把握一支笔在一叠稿纸上驽驶思想天马行空,或审视社会或透视人生或解剖灵魂,更多的是解剖自己。
我特别崇尚这种行为。
作家是具有多种身份的。首先是个发掘者,从生活中挖掘原始材料。接着就是一个生产者,通过大脑把原材料经揉合、筛选、组合和剪修,像蚕一样地吐出来,并作记录,形成文字。然后,再通过作家的再加工,成“成品”后奉献给读者,和大家一起鉴赏,这是一个读者的身份。一部作品,经过这一系列劳动之后,作家才把它“生”出来,整个创作过程,往往需要作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甚至一生。
在任何时代,作家都是生活的最不轻松的人。他(她)不仅要像其他人一样地生活,他多数的时间都在思考。思考人生、关注社会,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
有时候,作家真的需要理解。
当今社会,包括我的一些朋友,他们的目光紧盯着“实惠”,对阅读和写作这样的“苦差”不屑一顾。他们关心的是作家们关心的以外的东西。他们追求立竿见影,不再满足“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光景。他们的头脑里不想则已,若想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类似这样的人,在人群中不在少数。
由此,使我想起几年前一家刊物编辑部寄给我的一封信(算是约稿一类的吧),其中一句是这么说的:当诗不养诗人的时候,诗人应站起来养活诗。现在,拿这句活与时下“当别人赚不到钱的时候,你就必须想办法去赚别人的钱”这样的心态来比较的话,我想这应该是追求的不同吧──价值取向的不同。
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是要寻求出路的。作家的出路就是能够推出自己的作品──出好的作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几年图书市场不景气,作家出书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样的困难,很容易使作家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引申开来。同时,这样的条件才促使作家们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只有写出好作品(精品)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读者阅读作品的同时,对作家提出绝对高的要求,他们呼唤精品意识,他们不愿看二流作家的作品。因此,作家的心里应该有一种压力,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小我”中走出来,以“大我”的心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感,文学的使命感。有一种超越自我的紧迫感。
走在路上,迷惘时总要找人指指方向。对于“过来人”而言,有的是经验。关于如何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的问题,我曾请教过许多老师。他们说:“任何一个作家,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只要坚持写,在写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反复创新,你的作品如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你就成功了。”听了老师们此番言语,我渐渐地平静了心情,没有了哪种急于求成和怀疑自我的心理。也不顾顾忌别人怎么说,呆也好,傻也罢,由它去吧。我只管作我的文学梦,在跋涉的路上,只顾风雨兼程。由此决心,写成《梦在远方》,抄于此,且作本文的结束语罢──
远方远在何处
远方远在梦中
梦中是否
还有远方
人生苦长
人生梦短
苦是行程中的一抹痛
梦是岁月中悟读的禅
远方有雨
远方有雪
谁倒在了路上
谁就杀掉了自己
-全文完-
▷ 进入文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