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衣食住行方面,除了吃以外,其它三个中国人与西方人己慢慢拉近了距离,正在与世界接轨。首先,从穿衣来讲,在中国的大街上来往的行人中,穿西服的比例己超过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成衣出口国,西方人穿在身上的“中国造”与穿在中国人身上的“中国造”并无二致。其次,在住的方面,中国人的居住条件、人均面积己大大改善,中国的高挡社区不亚于欧美。另外,在行的方面,中国人的私家车从质量上来讲己接近欧洲国家的水平。
唯有在吃的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差异最大。西方人是不太注重吃,不太注重莱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讲究的是营养搭配,其次再是味道。而中国人大注重莱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讲究的是色香味型,其次再是营养搭配。中国人“民以食为天”将吃放在最首要和最高位置。而西方人恰恰是将性放在首要位置,与中国人“饱暧生y欲”的观念是相悖的。林语堂先生受过中西方文化的严格教育,对西方人在看待吃的方便有过精辟论述:
英国人不郑重其事地对待饮食,而把它看作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英语中原本没有cu1s1ne(烹饪)一词,他们只有cooking(烧煮);他们原本没有恰当的词浯去称呼chef(厨师)而是直截了当地称之为cook(伙夫);他们原本也不说menu(菜肴)只是称之为d1shes(盘装莱);他们原本也没有一个词语可以用来称呼gourmet(美食家),就不客气地用童谣里的话称之为greedy gut(贪吃的肚子)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兴趣十分广泛,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中游的,所有动物都能搬到餐桌上。八十年代四川破获了一起猎杀大熊猫的案件,当公安干警神迅地赶到嫌犯家中时,他锅里正清炖着大熊猫肉,这锅肉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肉。中国的满汉全席,要吃三天三夜才能享用完,在西方人眼里如一干零一夜的阿拉伯神话。中国人就连治病的中药材也端到席桌上,被称之为药膳。西方人在吃的方面,缺乏中国人的开拓精神,他们谨小慎微地对待每一样食物。相传蕃茄从阿拉伯传到西方时,没人敢食用,后来一胆大者冒险试吃一颗,旁人见他食用后一天一夜安全无恙,才开始小心翼翼接纳它。西方人食物的种类单调,最中意的不外乎就牛肉、鸡、鱼。他们甚至很少吃河鱼,我估计他们是怕刺,或者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在欧洲很少看见有人在湖泊和河流中垂钓,喜欢垂钓的人大都是去海里垂钓。西方人也很少吃猪肉,你打开西餐菜谱,很少看见猪肉类的莱肴。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欧共体在十几年前就明文规定:任何动物内脏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法国肥鹅肝这道令美食家垂涎三尺的佳肴可能是个例外。西方人一般也不吃动物的皮,他们认为动物的皮含胆固醇高。我国在向国外出口冻鸡,同时也在进口鸡脚,鸡脚除了皮便是骨头,西方人不吃,便低价卖给我们,我们称鸡脚为凤爪。宋美龄活了一百零三岁才去世,她生前最喜爱啃凤爪·
中餐与西餐从形式上讲,中餐是合餐制,西餐是分餐制。从内容上讲,中餐的原料包罗万象、物尽其用;西餐的原料屈指可数,食不厌精。从味形上讲,中餐油腻、盐多味重;西餐清淡、偏甜味轻。孰优孰劣?难分伯仲。中餐有几干年的历史沉淀做依托,西餐有完善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现在中餐经过改良逐步进入西方饮食圈,而西餐通过文化做先锋将其原汁原味带入到中国。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正在互补和相互渗透,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中餐的存在,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华人的存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过生日都要吃具有典型西方饮食文化标志的生日蛋糕和吹蜡烛,因为西方文化早已渗透到了我们各个角落。
西餐的分餐制能充分体现人们个性化和尊重人的选择权力,你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各取所需自由选择。而中餐的合餐制,常常是长官和长者说了算,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点莱点一大瓶饮料,你不吃也得吃。你很少有自己的选择权,只能随大流,中国的家长制和长官意识无处不在。
西餐的莱肴品种虽然简单,但餐具却很复杂。比较正规的一餐西餐吃下来,仅是大小刀、叉、匙的数量大概与菜肴的数量相当。不象中餐,即便是国宴也不外乎一双筷子、一根汤匙。中国人的筷子代替了西餐具的刀、叉的功能,而且更灵活方便。杨振宁博士说:中国人发明筷子是对世界做出的另一大贡献,筷子是人手指的延伸,使用筷子使人手指灵话、思维敏捷。
-全文完-
▷ 进入诸葛尚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