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教育孩子成了一件让人特别头痛的事情,大约每一位对孩子充满爱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先是好言相劝,继尔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想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孩子的许多快乐,也使父母疲惫万分、苦不堪言。尽管这样,大多数负责任的父母们都是肩负着儿女的前程在奔跑,父母自然劳累,孩子们也不轻松,反而觉得是在为父母奔忙。人人都在忙,却搞不清楚为谁忙,该怎样忙?
孩子的不争气已经成为家庭痛苦的一大来源:痴迷于暴力电视,沉溺于网络游戏,过早发生性关系、学校的“大欺小”,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不听家长的劝告……做父母的不是抱怨就是唠叨,可孩子还是照样让人闹心。
这是怎么了?没怎么,社会环境变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大彩电,没有电脑,没有电子游戏机,没有遍街的书摊报亭,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摇滚音乐,没有“花花公子”……总而言之,我们小时侯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其匮乏,我们小时候的社会与如今孩子的社会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如今孩子们面对纷繁多彩的世界,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选择。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正在充斥着他们的心灵。我们想用当年父母教育我们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就不灵了。过去的父母无师自通就能成为一个好家长。社会在快速地发展,我们的家庭观念和方法也有些不合时宜、大相径庭了。
我们束手无策了吗?没有,拿什么拯救孩子呢?唯有学习当父母。
问题又接踵而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自然也是各有千秋。我们去读那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教育学家写的书,了解社会的变化,更新我们的观念,改善我们的方法,自己得到成长。这种“拿来主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时究竟有多少适合还很难说。
我们这一代父母不过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父母,我们身上还承袭着上一代乃至上两代父母的很多管教理念和方法。为了更新观念,我在未怀宝宝时就一直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因而在我的书柜里就陆续有了许多的教育方面的书籍,如:美国朱利安·泰普林的家教经典《父母都是教育家》、中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殷红博的《关键期与潜能开发系列丛书》……沉浸在别人成功的家教经验中,我仿佛也对自己未来的育儿充满信心。
疏不知,当小家伙理直气壮地占据我们的领地时,我却感到了茫然、无所适从。孩子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巨大的挑战与最初成就的兴奋感消耗待尽。书本上的东西到小家伙身上就一点也不见效。
小家伙一天天地长大,有时候会执拗地发脾气,有时候不愿意把东西与家人分享……“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的容忍、劝说、无休止地担心,使情况看起来更糟。这时候,我感到无助和无奈,觉得天快要塌下来了。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但我尽量控制住不发火,因为我担心:我的不良情绪会伤害孩子,伤害我和孩子的关系。我承认自己不完美,自己还要成长。在每天观察孩子变化的时候,我都在看自己是不是还在成长。如果我停滞了,就不能读懂孩子的心了。
几番对峙下来,我开始检讨自己:在成长的所有阶段,孩子都渴望我们的关注,并且也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等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向他反馈他的行为和语言怎样影响他人。自己对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想法里,有妨碍教育孩子的东西。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宽容、豁达、有创造力和理解力。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我们不能胜任、陷入愤怒、不耐烦时,寻找我们自己行为后面真实意图可以挽回一点点自尊。我们冲着孩子大声喊叫,是因为我们很关心他;我们严厉地批评他,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这样我们可以从家长的尊严中解脱出来,真正理解我们如何受孩子的行为影响。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在孩子面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能让自己轻松起来,而且能把一种坦然、放松的处世态度传达给孩子。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做父母的也是需要学习。在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他们一起成长。
我拿什么拯救孩子?唯有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立下爱的心愿和采取爱的行动,结合孩子自身特点,找寻一条适合孩子发展的道路,让孩子能轻松一些,做一些他想做的事情。
-全文完-
▷ 进入阳光下的小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