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既简单又平静,无忧无虑,对生命的可贵不能体会。我时常倚在窗口注视尘埃弥漫的街上拥挤忙碌的人们,迷茫不解。我不知道他们整天地匆忙和满脸的疲惫究竟是为了什么?
渐渐地长大,每当在炽热的阳光下奔波,在陈旧的小巷里穿梭,我感到渴望的花朵如同陌生的流星正一天天地弃我而去,我不停地追寻什么呢?是一个舒适悠闲的生活环境?还是一个适合自己兴致的和才能的工作?人生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此吗?
我记得自杀的梵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曾说:我想回家;而最终疯了的尼采却问自己也问人类:回到哪儿去啊?
世界上不止地生长和消亡的是我们人类自己,也懂得了“死”的最终含义,死就是永远不再存在,就是再美好的东西也不能拥有。
由于年轻,我不以为然地觉得死很遥远,把死也早以置之度外了。前一阵子,我们所住的学院的一位老师在电脑前设计图纸时突然发病死亡。他才38岁,正值年轻,也很有才华,就这么不复存在了。噩耗很快地在同事间传开,大家沉痛地聚在一起,满是遗憾和惊恐的表情,轻声惋惜。
上个月,我的大伯也经历了生与死的挣扎,永远离开了我们。我终生难忘大伯坐在送他去医院的救护车里的情景。当救护车准备开动时,大伯突然疲惫地对我说:“把轩轩抱给我看看。”当我把轩轩抱到大伯跟前时,轩轩懂事地叫了一声“大公公”。这时,我看见大伯一双眼睛亮了起来,他哽咽了,笑了,笑得是那么欣慰。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垂危病人对生的渴望,眼泪顺着脸庞不停流淌。所有的悲伤都融化在这泪水中了,所有的祝福都随着载大伯的救护车带走了。我终于知道生是多么地难,人多么渴望抓住一线生机去延续生命。大伯无声无息地走了,走向另一个世界。我坐在椅子上,看见灰灰的天空,暗绿的枝叶,我的心里空荡荡的,忍不住流了一脸的泪。
再没有像现在这样,让我深感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痛感人生的烦恼与无奈。望着那一张张因疾病缠身而表情复杂的脸,我还能说什么呢?虽然有些疾病是可以战胜的,但他的凶残性亦是不可轻视的。从白昼的阳光与尘埃走到黑夜,在孤灯下我变得纯净而从容。我能静静地思考时事和人的走向与嬗变。世间对我的一切纷扰于无声中远去了。我隐隐感觉到黑暗中传来的淙淙的流水声,那是永不停息的生命河流。
作为我们自己,无数小草似的平凡生命在一天天变老,我们束手无测,永不衰竭的渴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在世间种植了疲惫的肉体和灵魂。我们各自的小船也许永远无法到达渴望的彼岸,却都将进入死亡的海,人的一生在永恒的天地与生死间显得如此短暂而稍纵即逝。
很庆幸和父母同处一座城市,因而我也就能每个周末回家陪陪父母,和父母一起唠唠家常,听他们讲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婆婆妈妈的家庭琐事。听母亲说话的时候最多,母亲讲她牵挂着的远在他乡的姐姐,甚至把近期做的事,一件一件地重新述说。有时,听着听着就有了困意,赶紧想办法精神精神。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担心、苦恼有时更多一些。我看见母亲的眉头在舒展,笑容在脸上荡漾。我相信她的心里也一定感觉好极了!我们一起散步,夕阳照在静寂的林荫小道上,我们显得很渺小。我忽然想到,以后父母不在了,还会有这样的时光吗?也许是儿子牵着我的手散步,是一代一代的孩子陪着父母散步。后来,久别探家,堂哥告诉我,我走后,父母常常念叨着我。我的眼里马上涌出泪水。我知道失去我这个听众,父母的生活会平添许多寂寞。可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这种于琐碎的聊天中创造的亲情氛围是任何一种生活都不能代替的。我自认为是个孝女,但是现在看来,我做得很不够,因为直到现在我才认识到听众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唯一的希望是多创造一些给父母为听众的机会。
记得莎士比亚在诗歌中写道:愿死者得到永恒的生/愿生者得到永恒的爱/愿太阳发出永恒的光和热/让人类充满永恒的温暖和幸福。站在阳台上,望着已到中天的明月,思念扩散着,柔情流淌着,我尝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滋味。人固有一死,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亲人、朋友的离别,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也懂得了活着的意义。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印迹。唯有如此,才可以使人超越肉体,而其精神、灵魂长留人间。我想对亲人们及其普天下大大小小的家庭说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文完-
▷ 进入阳光下的小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