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得至少看两遍才能看懂,这部就是。日剧喜欢用物语,于是我在想这个四月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四月的日本,正是樱花绽放的季节,也是日本大学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大一女生榆野在家乡亲人们的送别后离开白雪皑皑的北海道,只身前往樱花簇拥的东京。旅途的展开,淡淡的情节也推开了。
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结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当然,事件内部又是分层级的。大到整部影片,如〈四月物语〉这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了,一个大一女生初到大学的故事;中到一个场景,即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小到一个动作及由此带来的结果。进行事件分析意义在于研究各个事件在整个故事中的位置、与其它事件的关系及其所担负的叙事任务,因此取中层级的事件对故事进行细分最为合适。
1、榆野先到了东京,找到了自己的房子。
2、搬家公司在途中遇到了正在办喜事的新娘一家。
3、搬家公司到达榆野家,榆野开始整理东西。东西太多,房间放不下,搬家公司问怎么有两张床。
4、榆野拜访邻居,把北海道的特产送给邻居。
5、大学里迎新生的场景,老生忙着迎新生,新生与家长告别留恋(从榆野的眼睛来看)
6、班级里同学的自我介绍,每个人都很踊跃,榆野的害羞与其他同学的活泼外向形成对比,当被问及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时,她紧张,最后说因为这学校好,环境也好。
7、榆野参加了学校的钓鱼俱乐部,部长赞扬她做得不错。(榆野的性格正好与钓鱼这一活动非常相称)
8、榆野买了辆单车,开始每天学校,书店,家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很自得其乐。
9、电影院里,电影的暴力与榆野的文静性格产生巨大对比。
10、书店里,问收银小姐书店里的作息时间。
11、家里,邀请邻居的女人来吃咖喱饭,邻居开始拒绝了。榆野一个人看着电视吃饭,邻居来了,愿意一起吃饭。(两个人的关系近了一步)
12、书店里,男生在整理书籍,她却紧张不已。
13、学校里,被要好的女同学问到有没有喜欢的人,她的思绪伴着小提琴的悠扬旋律回到一年前的家乡,一段暗恋的故事由此揭开。榆野暗恋着高她一级的学长,当得之他在东京的北野武大学读书,并在学校附近的书店兼职的消息后,她便下定决心考取北野武大学。 (对于内向的人,讲述自己是需要契机的,尤其是深埋心中的感情)
14、书店里,男生发现榆野的面熟,交谈后 惊喜发现是自己高中时的学妹。榆野心中狂喜。这时,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男生要借伞给榆野,榆野说不用了,只是高兴得奔进了大雨中。无料大雨越下越大,榆野只好找了附近的建筑物下避雨,一个教授模样的人把伞借给了她,她撑着伞跑回书店向男生借伞。男生抱出了一堆各式各样的伞,他一把一把地打开,没想到都是坏了的,尴尬极了。榆野快乐地接过红色的破伞,又冲进了大雨中,当她把伞还给那位教授时,教授笑成一团,原来你去买的就是这把破伞啊。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灿烂地笑了。最后的片尾是,她乐滋滋地想,成绩恶劣的我竟然考上大学,班主任老师都认为是个奇迹,与其说是个奇迹,不如说这就是爱的奇迹吧```
叙事线分析
影片基本上是两条叙事线,一条是榆野初到大学的新生活,一条是榆野的情感发展线,属于前者的有1、3、4、5、6、7、8、9、11,属于后者的有2、3、6、8、10、12、13、14。两条叙事线交叉并行,有些事件同时涉及到两条线。如5,在自我介绍时,被问及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时,她的紧张也设了悬念,这个问题在13里也回答了。书店是榆野每天的必去之处,看她去了很多次我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当那个男生在书店里的出现,以及她心事的展开,才理解导演的苦心。
在叙事线的铺设和分切的过程中,创造者安排得细腻而隐藏。搬家公司遇到新娘,榆野只身一人去大学却带了两张床,频繁地去书店并问书店的作息时间,这一点一点的暗示,观众带着诸多猜疑看下去,最后在与同学的谈话中把秘密揭开,真可谓前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
这让我想到韩国文艺片名片《八月照相馆》,一个男主角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与女主角相识相爱的故事。两片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安静的电影,以淡淡的情感贯穿全片,生活化的场景,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对抗性的戏剧性,但是越平静的生活越让人感到痛楚,或是幸福。不同之处在于,《八月》中男主角的病况发展是大背景,是隐线,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是主线,若失去大背景,这段感情就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更无法让人有深刻的感受;而在《四月物语》中,女主角榆野的情感发展是大背景,是隐藏在背后的,而她初到学校的日常生活是显线,若缺了她的感情线,那此片也就成为一个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没有起伏,没有奇迹,简直就是记录片,如果是这样,这片绝对不可能受到如此好的反映。
叙事功能分析
事件可按照在故事中的不同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事件,一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事件。属于前者的有2、3、6、8、10、12、13、14,属于后者的有1、4、5、7、8、9、11,其实这样划分有点牵强,因为有的事件同时担当两种功能,在故事向前发展的时候,人物的形象也站立起来,因此划分时只能依据主要功能。
这两类事件的不同比例及分布情况决定着影片的叙事效果。如第一类事件占大比例而分布密集,则情节激烈节奏快而人物如只从总体的量上来看,本片的第一类事件占大比例而分布密集,但是效果却是情节发展较为缓慢而人物形象丰满。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
形象单薄;反则反之。但这只是总体而论,各类事件内部还有各自的衡量指标。
首先,第一类事件向第二类事件靠拢,大部分第一类事件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或多或少都同时在塑造着人物。如在3、6中,虽然是暗示榆野的感情发展,但同时也塑造一个有想法、为了感情有所准备的、但又内向的榆野。
其次,前一类事件虽然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变化,但变化的幅度却很小,没有戏剧性落差。事件本身就意味着变化,尤其对于第一类事件。一个事件刚开始时的故事状况必须与这个事件结束后的故事状况有一个落差,否则这个事件就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被删掉。但是这种落差的幅度可以不同。除了两类事件的比例及分布,事件前后落差的幅度大小对于叙事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四月物语》中,由于影片生活化的叙事风格,几乎所有事件的前后落差幅度都极小,因此虽第一类事件比例大而密集,情节发展还是比较缓慢,戏剧性本就不是这部影片所追求的。 这点与《史密斯夫妇》那样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截然不同。我想这大概也是文艺片和商业片各追求的不同所决定的吧。
-全文完-
▷ 进入还是卡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