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游中山陵记运涛

发表于-2006年01月20日 上午11:14评论-0条

每到一处陌生地方,我们总爱打听当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最好是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去转一转,留个影,立此存照,自己独处时翻阅相册到此页,勾起一点儿雪泥鸿爪的回忆,与人聚会时,也可当谈资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但我们到南京,却为难了。金陵王气所在,六朝粉黛之地,历代古迹太多了,奇丽风景太密了,无一处不具有代表性,无一处不名扬天下,一天时间该游览什么呢?无奈之下,只有把选择权交给当地的朋友。朋友带我们游南京,第一站去的就是中山陵,中山陵在南京人心中的份量之重,自不待言,当然,是考虑到了从我们住处出发最佳路线的设计,但中山陵无疑是南京最值得看的地方。六朝的遗迹太古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概也漫漶难寻;而交接秦淮八艳那样的绝色,也为这个时代所不容,不用惦记了。只有中山陵,自从建立以来,一直都被人们用来当做景仰、缅怀、吊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不二之选的地方。

它位于紫金山第二峰南麓,一九二九年建成,当年六月一日举行万人空巷的奉安大典,孙中山灵柩由北京抵达此地安葬。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通过长约三公里的陵墓大道,从中山门起,经四方城直达中山陵,系吕彦直、傅焕光、刘梦锡勘测设计,一九二九年三月竣工。为了多去几个地方,这里只能给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那就直奔主题吧,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行健亭、藏经楼等枝节就不能拜谒了,景区面积三十一点一万平方米,我们看的也就是一个零头。

从博爱坊开始攀登,这是一座三门冲天式花岗岩牌坊,中间横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两个镏金大字。牌坊风格别致,融汇了中外建筑特色,是一中西合璧的杰作。

向上过一条长达四百八十多米的墓道登上平台便可看到陵门。其平面图为长方形,宽二十七米,高十六点五米,进深八点八米,计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中门的横额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陵门进口两侧还有一对石狮高约三米。陵门后是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十二米,高约十七米,正中立高达九米的石碑,上刻“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二十四个镏金颜体大字出自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谭延闿手笔,第二年他也在南京病逝,此字成了他的绝笔,其“颇有点丘壑”的墓也在紫金山,这次不能去了。当年葬事筹备处认为孙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上面是祭堂,现在通常称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三十米,宽二十五米,高二十九米,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墓室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孙中山的遗体就安放在这个圆石圹里,并用钢筋水泥密封。

整个陵墓面积八千平方米,墓室海拔一百五十八米,自牌坊至墓室平面距离七百米,上下高差七十三米,共有台阶三百九十二级。中山陵建筑非青即白,寓意青天白日,朱自清的说法“有名贵气”。我们所能见到的就只有这些,但我想到的又不止这些。

我想到孙中山的一生,他出生于外国列强纷至沓来,对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为其经济、政治、文化侵略广开大门,迫使中国在不断地丧失主权、利权,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他本名孙文,一八九七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他是广东香山县人,十二岁随母到檀香山,接受了多年西方教育,一八九四年通过上书李鸿章请求变法被拒绝,弃医从政,志在推翻满清。当年创建兴中会,多次起义,多次重组政党,直至一九o五年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学说。终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引发了十五个省响应。十二月十九日在南京举行的十七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当选为大总统,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大总统的椅子没等坐热,他就于清帝逊位之次日既二月十三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荐袁世凯以自代。并于八月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任理事长。因国民党涣散无力,一九一四年十月组织中华革命党,一九一七年再次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但总是冰山难靠,以一个军阀去攻打另一个军阀,自己却一直赤手空拳。一九二三年决定以俄为师,开始改组国民党,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聘请苏联顾问,革命形势初步好转,十一月十三日应北京政府之邀,谋商召开国民会议,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等重大国是,不幸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北京逝世。其遗嘱清醒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他自己为民众奋斗了一生,但直到入土为安之时,民众对他仍是不理解,鲁迅在一九二八年写过一篇《太平歌诀》的文章,文前抄录《申报》一段记事:“南京市近日发现一种无稽谣传,谓总理墓行将工竣,石匠有摄收幼童灵魂,以合龙口之举。市民以讹传讹,自相惊扰,因而家家幼童,左肩各悬红布一方,上书歌诀四句,借避危险。其歌诀约有三种:(一)人来叫我魂,自叫自当承。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二)石叫石和尚,自叫自承当。急早回家转,免去顶坟坛。(三)你造中山墓,与我何相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当。”鲁迅分析:“这三首中的无论哪一首,虽只寥寥二十字,但将市民的见解,对于‘革命’政府的关系,对于革命者的感情,都已经写得淋漓尽致。虽有善于暴露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家,恐怕也难有做到这么简明深切的了。‘叫人叫不着,自去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也联想到他一篇小说《药》中描述革命者被杀,民众竟以馒头蘸烈士的鲜血以为药,也可推想入葬中山陵那天的万人空巷,定有许多人是抱着看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热闹而来,并无对孙总理的甘棠之思、以享以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其碑文付诸阙如的缘由了。

一九二七年,东北张学良易帜,北伐宣告成功,开始了中国国民党二十二年的统治时代,然而蒋介石政权并不是唤起民众革命,只是一味维护四大家族利益,民众视其为独夫民贼,终被人民战争打败,一九四九年不得不退往台湾。在台湾惨淡经营,仍没有与民众同甘共苦,在选举中又败给民进党。二oo五年,已偏安台湾一隅五十多年的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领袖连战、宋楚瑜又回到大陆拜谒中山陵,他们是否会反思当年就是因为没有最广泛民众的支持,先生才把总统职位让给了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是否还会想到,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也一定希望看到中国各政党联合起来,累计共识、扩大合作,为中国的民族、民权、民生而共同奋斗。

中山陵很宏伟,可是中华民国的江山却一直不是太稳固,派系纷争就没停止过,也可能是中山先生对国情估计不足有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样来自民众的歌谣,与“你造中山墓,与我何相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当”的歌诀的差距,也就是成功与否的具体反映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古草 | 荐/古草推荐:
☆ 编辑点评 ☆
古草点评:

一篇翔实有序的
游记文章!
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