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朋友带他5岁的儿子多多到我家做客,我端出一盘葡萄说:“快吃吧,挺甜的!”多多却接过话茬:“妈妈不爱吃葡萄的。”我愣住了,奇怪,以前每逢葡萄上市,我们俩最爱上街去买来吃?我疑惑地望着朋友。
“乖乖吃,小心点,别把籽吞下去了。”朋友笑容可掬地对多多说。我恍然大悟。朋友朝我笑了笑,当父母的都这样。
记得曾听过一个“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说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声的,每次吃鱼时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吃鱼头,还说自己爱吃鱼头。因此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最爱吃的东西就是鱼头。后来孩子才知道妈妈爱吃鱼头的真正原因。妈妈和自己一样,也喜欢吃鱼肉,不过是因为爱孩子而将自己的那份舍弃了。当时深受感动。自从我自己有了儿子以后,每每想起这篇文章,更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涌上心头,是的,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样,有好吃的想着自己的孩子,有鱼吃时说自己爱吃鱼头。
做了父母,是否就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为了自己的宝贝孩子付出一切,要将那份本来该留给自己的爱分给自己的孩子。
爱儿女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也许有人会认为: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里的孩子一定是懂得爱的了。然而,实际情形却往往不是这样。
在独生子女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一些情形:吃饭时,最好吃的菜放在孩子的面前,他独自一人尽情享用而从不问父母长辈是否需要,甚至因为没有独享而大吵大闹,因为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外出游玩时,他任性地要求满足一切的愿望,而根本不顾父母是否愿意或者是否有能力满足他,把自己愿望的满足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十来岁了,衣服鞋袜脱下来往边上一扔,把本来自己应该而且能够承担的义务统统推给父母;有的孩子,父母生病了,他照样嘻嘻哈哈,照样看电视,没有想到应该为生病的父母做点什么……
如果我们作父母的没有教育孩子应当承担什么义务,没有教育孩子要关心别人,试想,这样的教育能使孩子懂得“爱”吗?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有很多这样缺乏爱心的人,社会风尚将怎样,人与人的关系将怎样?当父母一味地付出变成一种习惯是否也容易被人所忽视呢?我们在孩子长大以后经常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他所传达的信息却是:我们什么都不需要,我们没有任何需求。因此孩子就会慢慢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或者说形成这么一个印象:不必给父母提供什么东西,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以后长大了,体谅了父母的牺牲,有时也会感动,也会想应该照顾好老人,但这都是道理上说的应该,从感觉上来说呢,自己已习惯得到父母的付出了,而父母又都已习惯于付出了,少获得一点又如何?因此在条件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父母的需求总是最容易或者是最先被忽略的。等到父母年纪大了,想从孩子的身上感受到一些关爱一些温暖的时候,他们却突然发现,孩子已经习惯了忽略他们,习惯了他们的一无所求,对于他们的要求反而不习惯了。
前段时间,北京电视台《特别行动》节目里,记者们先是在学校门口等待和家长一起回家但是自己背书包的孩子,然后看孩子能不能像孔融让梨一样把大月饼给家长和老师,最后则是询问孩子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等待一个闯过“三关”的孩子花了记者两天的时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已经把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的呵护和宠爱当作天经地义的事,可以想见,当“别人都喜欢吃鱼头,鱼肚子是我的”在每一个“小皇帝”的头脑里成了思维定式,我们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一种“针尖对麦芒”的情形。
记得小时侯,父母经常教育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千万别说谎话。他们为了爱,却编织了许多美丽的谎言。没有哪一位父母能够否认自己对孩子说过谎话,为了爱。那么,做儿女的应该谢谢父母曾给过我们的无数的谎言,谢谢那从未停止过的、给予我们的爱。当然,我们在把这种爱延续下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向孩子“索取”爱。不要忘记教他们懂得被爱的同时也应当奉献出爱,让孩子懂得,父母和别人也需要爱、需要关心,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充满爱。
-全文完-
▷ 进入阳光下的小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