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透露,在广东,某些地方存在着严重的“医院反哺政府”现象。他说,某些地区,地方财政不但不能顾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从医院的积累中提取资金做非医疗卫生经费:某经济欠发达地级市,政府财政不但不投入,还从人民医院提取500万元给政府公务员发工资;某经济发达市,从一家大医院提取1000万元用来发展经济(1月4日《羊城晚报》)。
医疗服务是公共产品,本来应该由政府出的钱,现在却都要医院出,甚至医院还要拿出钱来对政府进行“反哺”,这怎能不使得医院的运行成本大大增加?医院不靠在患者身上开动脑筋搞创收,不靠高收费如何生存和发展?
我们总在抱怨医改的不成功,总在指责某些医院和医生的利欲熏心,似乎问题的根源只在医院那里。其实地方政府又如何推卸得了责任。医院的“唯钱是举”,本来就是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在医改中,“给政策不给钱”、“医院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成为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通行的定位,政府将医院甩给市场的意图十分明确。医疗机构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要交钱给政府对其进行“反哺”,只好“以工助医”、“以副补主”,许多窍门和花招纷纷“登台”,什么天价医疗费什么活人送进殡仪馆的传奇便纷纷上演。
其实这样的怪事绝对不会仅仅发生在广东,这已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寻常事儿,只不过廖新波在这里“泄露了天机”而已。地方政府由于对自身职责的定位发生偏差,不仅把自己应该投入、扶助的公共事业推向市场,还要从那里“抽取”回报,其直接后果必然是负责提高公共产品的部门把负担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最终利益受损的还是广大群众。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反哺”怪象,绝不仅仅限于医疗领域。比如教育,政府投入不仅大量“缺席”,媒体上还报道过一些地方让教育部门承担本应由政府全额拨付的工资的部分,这其实何尝又不是教育对政府的“反哺”?而学校又不是企业,不能生出利润,不向学生家长伸手乱收费,如何维持运转?如何完成那些变相的“反哺”任务?再比如高得离奇的房价,中央政府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平抑,可就是难以见效。为什么?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已“联”起手来,结成利益共同体,政府通过开发商的手伸进老百姓的腰包,掏出钱来对自己进行“反哺”,虽然拿的只是小头,但也拿得喜笑颜开,全然想不到老百姓望楼兴叹的痛苦和哀伤。
当地方政府只顾着自己的利益,忘了一心为老百姓谋利造福的职责,什么样的“改革”怪招都能使出来。如果任由“医院反哺政府”这类怪事发展下去,其后果肯定是很严重、很可怕的。好在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乎民生的许多领域都拿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能够得到地方切切实实的落实,将是我们老百姓的福音。
-全文完-
▷ 进入风中黄叶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