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在领导的关怀下,我有幸参加了所在城市的新闻学校举办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虽然短短几天的培训,不可能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突飞猛进质的变化,但既然参加了就要学有所获,否则也对不起老师和领导的良苦用心。
仔细想想,在写作上的收获就是改变了对新闻的看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写”与“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是随心而作,重乎性灵,历史上的传世精品大多属于此类(个人之见),当然,劣作也不在少数;“作”则是循规蹈矩,四声平仄,按部就班,比如律诗和词,大多精心布局,却都少了些新意(除非是天才)。在我以前看来,新闻纯粹是“作”出来的,有点“八股”的意思。单位有什么大型活动,领导把宣传任务布置下来,我们把书面材料拿来翻翻,抓起笔先起一个能靠上当前热门政策的标题,然后写什么目的,什么主题,某某单位举办了什么活动,导语完成。另起一段,把实施的措施一二三列举出来,大多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最后,取得了什么成效,一篇大稿就ok了。前后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这样的东西写了以后,说实话,我自己是不看的,也没指望别人去看。
这种看法在培训的第一天就有所改变了。因为我真正被老师读的一篇新闻范文感动了。这篇新闻通讯就发表在去年7月份的本市的日报上,名字叫《甜甜西瓜,涩涩瓜农》。炎炎夏日,这位记者走进了一位老瓜农的家,历时三天亲自参与了从看瓜、采瓜、运瓜到卖瓜的全过程,亲身体验到了那一个个甜甜西瓜背后蕴藏的酸甜苦辣。回来后,他写出的这篇通讯,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倾注了真实感情,对城市边缘人物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的主题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再后来的几天,又系统学习了舆论监督、现场采访、写作创新等课程,我第一次发现新闻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艺术,并不是象我以前想象的那么枯燥。原来“作”中也能产生大量让人感动的精品,就像诗中可以有李、杜,词中可以有辛、苏。
后来看到一位年过不惑的老师在讲课时仍然激情四溢,忘情处还会象孩子似的手舞足蹈,我突然找到了导致我错误认识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对这项工作倾注热情。由此想下去,也发现了自己工作踏步不前的原因,最起码是原因之一。
正如那位激情老师说得: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只有投入,才有热情,有了热情,才会有兴趣,才会主动去发现,才会主动去发掘,才会取得成绩。
能明白这样的道理,我想这才是这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吧。
-全文完-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