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现在很少读长篇小说,一则因为佳作不多,二来因为怕累。可是,这两天我废寝忘食,却是为了一部长篇小说——《狼图腾》。
作者姜戎,30多年前在内蒙插队长达11年之久,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可以说和狼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可以说完全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真实而又紧张刺激,令人欲罢不能。
让我感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说通过对蒙古草原狼性格的精彩刻画,由浅及深、由近及远对统治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进行了反思,力图揭示出我们民族性格中存在的弱点及其形成的根源。
草原有三大敌人:黄羊、旱獭、老鼠(现在要再加上我们人类,具报载,因为近乎疯狂的破坏,草原沙化严重,面积不断缩小,草原上已经没有成群的野狼了),而狼就是他们的天敌。在一般情况下,这三种动物是它们的攻击目标,除非万不得已才会攻击家畜。所以,在蒙古人的眼里,狼就是草原的保护神。
在这本书中,最让人难忘的是蒙古草原狼在攻击黄羊群时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以及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黄羊是草原上跑的最快的动物,正常情况下狼的速度和它相比是望尘莫及的。为了攻击黄羊群,狼群可以在冰天雪地里趴上两三天。等到黄羊完全放松警惕,开始放开肚子狠吃,撑到肚子鼓鼓跑不快的时候,狼群就会骤然发起总攻,几十条狼如剑般冲入羊群。没有一声呐喊,没有一声狼嚎,却让人心里充满了世上最原始、最残忍的恐怖。仅仅十分钟左右,一场歼灭战就结束了。草原上只留下一片血腥。如此艰苦卓绝的按耐住暂时的饥饿和贪欲,估计人是很难做到的。书中还有许多狼抓旱獭、逮老鼠的精彩描写,就不一一赘述了。
作者通过长期研究,找到了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铁骑当年能够横扫欧亚大陆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数游牧民族都崇拜狼、学习狼,以狼为神、以狼为师,长期下来民族性格里就有了狼的影子,也就具有了隐忍、骠悍、团结的精神。所以蒙古人、满族人才能够打败数百倍于己的汉人入主中原。当然,这种思想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想法,是否正确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毋庸质疑的是,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国家大事。作者把游牧民族的性格称之为狼性;而把我们的农耕文明、儒家学说造就的性格称之为羊性。羊性太盛,民族就会被欺辱;狼性太盛,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欺凌别人。可以看出,作者是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的,他是希望我们的民族在狼性和羊性的结合上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从而能够昂着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元、清初入之时,少数民族身上的狼性确实给我们懦弱的民族性格里注入了一些强心剂。但是,再强悍的游牧民族一旦陷入世界上最广阔的华夏农田和农耕之中以及被套上儒家精神的枷锁,经过几代后狼性必然退化。怎样才能找到这个契合点,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找到答案,遗憾的是,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
另外,作者称汉人中也有不少人具有少见的狼性性格,至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这种性格、如何形成的这种性格则没有具体说明,好像也有点失之简单了,也缺少了点说服力。
不过,瑕不掩瑜,一本书,让人读了掩卷长思,就绝对是好书。
是的,如何找到这个契合点呢?这恐怕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
-全文完-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