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上床,拧亮灯。随手拿过床头上那本书,有昨夜留下深深的折痕。翻开,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浅浅微笑,痴痴回味。时而颔首,时而沉思,或信手写下三两注脚……这便是一天里最后的轻松了。蚕丝的被,一点点暖了,倦意上来,放肆地打个呵欠,记着留下今夜的折痕,便可心满意足地将自己抛入梦乡。
如此一个延续日久的行为,慢慢地成为习惯。若一日无书可读,便去爬那高高的书架。寻一本久已不读的书,欣赏上面若干年前笔尖划过的印痕,记载的都是当时心情。所以但凡看过的书,清一色爬满密密麻麻蚂蚁一样的注脚,越是心爱,那蚂蚁越是多到惨不忍睹。而那些绝大部分都是床头的一时兴起。
枕边书,是睡前必不可少的消遣,是恬淡日子的一剂调节,更是无依灵魂的一方栖息地。这一路,从南到北,从少年到中年。枕边书也经历演变着它自己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十几二十岁正是迷恋武侠言情的时候。金镛、梁羽生、琼瑶还有亦舒的小说,一本本藏着掖着地带回家。待父母睡了,悄悄打了手电筒躲被窝里读。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回旋,陪着哭陪着笑。一边还得担心被父母发现而惨遭没收。好笑的是,第二天一早就悄悄收拾那床前扔了一地的湿纸巾。那时电池成了最大的消耗品,同时搭上的还有严重缺乏的睡眠。常常陪上整个的通宵,但看过之后,终归付之一笑。但那是年轻的心,却充满了对独居一室的向往。
后来,到了二十多岁。又将目光从中外名著转向励志类书藉。成功的渴望,和年轻的血液一样激越沸腾。那是个代尔·卡耐基的时代,一本接一本的书出了不少。后来是一本(美)奥格·曼狄诺推介的《羊皮卷全书》,曾经一年零三个月摆在床头。每晚照着书本做练习,如同打强心针剂一般,对自己说n遍成功誓言。这一次,最大的收获就是一觉睡去,次日又能精神抖擞地起床。
但励志类书藉后来却被婴幼儿营养手册替代,说起来颇有些尴尬。雄心壮志让位于油盐酱醋,也许远未上升到精神与物质间较量的高度。但看着挑食的孩子,小小的脸蛋一天天地红润起来,那些睡前温习食谱的行为,也因此有了一点实在的意义。
但如今看的书却是杂了。小说、散文、随笔,名家的与非名家的,只要是拿到手的都觉着好。一页页地看下去,看到眼睛疲乏了,就滑进被窝如老牛反刍一般,闭了眼一点点去咀嚼去回味,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好的享受了。
迷上电脑的那阵,枕边书又相应地换上《网友》杂志,或版本繁多的电脑速成教材。也许每个人最佳的记忆时段都不同。有人是清晨,有人是黄昏,而我恰好是在夜深时。记得念书时,遇上难背的古文,必是带了回家。睡前默读几遍,第二天醒来,那课文自会冲口而出。所以我的有关电脑方面的自学,也完全得益于那些枕边书。
最害怕那些离家在外的夜里,没有枕边书的陪伴,如同丢失了灵魂一般坐卧不安。于是起身满屋子寻找,半张旧报纸,万一不成小孩子遗留下残破的作业本也宝贝似的捡了来读。只为打发掉睡前那段虚无的光阴,抑或只是完成某个任务吧。
不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枕边书的范畴会扩展成什么样子。现在想猜也猜不出,也不知那时的心境,会喜欢怎样一类的书藉。但这习惯,只怕是根深蒂固的了。有朋友推荐《论语》、《诗经》之类的书放在枕边,或者佛经之类的读物。翻遍书架竟然只找到一本《古文观止》,但终因不习惯古文的意境,于是作罢。
这些年,寻寻觅觅。枕边书换了一拨又一拨,也不知哪一本是最好的。但在当时的眼里,全是最好。随意地读,随意涉猎。于不知不觉间也能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枕边书,是知己是挚友。是淡泊灵魂的一盏明灯,隐隐中照亮未来人生的方向。
本文已被编辑[千山我独行]于2005-12-30 8:56:4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涉水之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