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某企业家沈某,白手起家,从经营手工作坊,生产加工简单布艺开始,经过自己亲历亲为,到家族人员一同努力,再到规模的壮大,请了大量佣工帮他加工产品,自己从工人,到兼职,再到管理人员,再到摇身变为整个企业的最高决策者,董事长,前前后后,共奋斗了五年。当然了,这不能不说,没有毅力,没有魄力,没有能力,他也不可能成功。
然而,人非圣贤,因此,他沈某也不能例外的看重名利。
“往往嘴上说自己于名利,毫不关注,视名利为粪土者,大都口是心非。”
“人都有贪念,或多或少的,个别少数文人除外。(钱钟书便是个例外,其他则一概不论),这几乎就是条定死的规律。”
沈某一次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喂,沈总,有个电话,说是找您的,好象是什么《财富论坛》报社的记者,需要接进来么?”
“这个……你就说我出去了,或者说是出差了,回来的时间还没定。恩……你先接待一下,然后借口打发了。”
“知道了。”他的秘书挂下电话,“对不起,我们沈总不在,您还是请回吧!”
“那你刚才说知道了,又是怎么一回事?”记者紧追不舍。
“那是我们的副总,通常情况下,沈总不在时,他代为接话。却不决定任何事情。很抱歉。”
“那么,请告诉我,你们沈总什么时候在,他办公室的电话是多少?”
“对不起,我们沈总的办公室电话,通常情况下,号码不向外发布,若确实没别的事情,请回吧。”
记者无奈的离开了办公区,但他凭借着几年工作经验和记者的直觉,沈某一定就在他自己的办公室。
凭着这样的直觉,记者决定将计就计,在公司附近的茶社里蹲守,等待沈某的出现。因为对于记者而言,迅速新鲜的报道,专刊特稿等都紧密关系他们的身家利益。因此,既不能说记者全是对名利无所谓的,也不能一概而论记者都是泡在名利“糖罐”中的蜜蜂。之所以把记者比喻成蜜蜂,正是因为他们几乎是没有休息日的忙碌奔波,为的就是那被视为“命根”的第一手新闻信息,和随之引出的热点报道。
下午,沈某从办公室出来,在他想象当中,那位记者吃了“闭门羹”定然早已回到报社,然而他想错了,他不了解记者,尤其不了解当今的记者。当今的记者,定义不是单纯的记载点信息,发布发布传统的或所谓经典的小道消息这么简单工作的人,而是被世人称为“最难争脱的口香糖”,或是说得好听些,即“勇敢的永不放弃的战士”,可见他沈某面对这样的团队中“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大叹无奈之气。
诸位觉得,他沈某究竟对于这名利,兴趣几何?猜一猜,无妨。
意料之外,沈某刚离开办公大楼,迎面恰与那位记者撞个满怀。
“您一定就是……”
“你是哪位?”
“抱歉,我正是先前来找您作采访,《财富论坛》的记者,请允许我自报家门,本人姓付,还请沈总多给予关照。”
“记者……我关照你们?拜托,只要你们这些个记者,别在那些个报纸杂志上,瞎写乱编,就算关照了我们这些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了。像我这样的,又有何德何能,关照你们?”
(听这话,多么的冠冕堂皇,在此说句不中听的话,大凡一开始装作对媒体不感兴趣,对名利无所谓的人,通常骨子里,是多么希望有媒体为他们大做宣传广告,恨不能全世界都知道,不,该是整个宇宙的生物,都耳闻其人其事。)
沈某的表面功夫做足后,一句多余的话没说,只微言提示记者,“留个联系,互通有无。”
(这言下之意,诸位自己揣摩揣摩吧。)
然后这二位,像从未谋面的陌路人,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记者回报社,沈某则转了个弯,绕到车库取他的“皇冠”——自驾车。
(诸位瞧瞧,这位老总够气魄吧。却口口声声的“我们这些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何故与此种豪华车辆形成明显对比。)
一周以后……
沈某闲呆在自己的办公室,见没有什么文件,总坐在那儿也空得慌。便按响办公台上的铃,秘书很快推门进来。
“小张,我等会儿有事出去,有事发短信过来,不必打电话。要么,留着明天再告诉我,也行。”
“知道了,老总,今天您的日程排空,后天有一个慈善活动,是您去年设立亲办的,去孤儿院的事。您看,这次我们怎么准备?”
“照例行的办,安排一下,那天日程,最好能排出半天非公事务的时间。就这样吧。”
“知道。”
……
“喂,我找一下《财富论坛》的姓付的记者。”
“哦,您稍等。……小付,有人找,你的电话。”
“好的,谢了,兄弟。……喂,我是……啊……我知道了,马上就去。就在……哦,我记一下。行,半个钟头的样子。”随后,便是挂断电话的声音。
“兄弟,借用你的数码相机一用。”
“客气!拿去吧。”“谢啦,回头我请客。”“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行,我可等着了。”
小付拿上同事的相机,背上自己的背包,从办公桌上取了眼镜,迅速离开报社,到报社车库取了自己的轻便助动车,骑上发动,不多会儿时间,便到了约定地点。
“抱歉,沈总,让您久等了。”
“哪里,我也才刚到。”
(又是场面上的话,所谓刚到,是不管真的还是虚的,照顾对方的心理,以便留下个好印象,好名声。简单的说,第一次约见,让对方觉得你架子不大,不过是不喜出入名利场,比较低调而已。)
“那我们今天是……”
“随便聊聊。”
(潜台词正是你做你的采访,我就配合你,你呢,真是要写的话,酌情酌字。这话也自然是台面上的话。)
一个上午,从九点多钟起,持续了近三四个小时,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小付,你看这时间,我们找家就近的餐馆,工作休息两不误。”
(这话,听上去是要请客,事实上,告诉记者,今天的采访到此告一段落;确切的说,就是下逐客令。)记者自然也是听明白其中隐含的意思。
“不了,今天与您聊天谈话,很愉快。希望有机会继续与您共享同样愉快的时光。”
……
转眼半年过去了,报社到了小结期间,财富论坛上,因为每两周依次陆续登载了关于沈某的采访,小付的专栏由此大受报社领导重视,这自然是件喜事;可喜的是,沈某因为小付的采访报道,比之过去更是声名显赫。加上一直以来,出入公众视线,作慈善,参加活动奠基典礼,一向“低调”的沈某,成为省城名望最高,《财富论坛》排名最靠前的企业家之一。
随后,在省城年终企业家交流会上,沈某先一面恭维谦虚,一面由大谈感言,大发陈词;综合记者见面会上,更是毫不忌讳的大谈公司前景和“高瞻远瞩”的看法。
就在当日的省城晚报上,赫然一行大字写道:“名利”面前,人人“平等”。
真可谓是,“人生如戏,虚虚实实,面对名利,逢场照旧。”
在此给诸位身陷“名利场”的老板同仁们提个醒,实实在在的生活,真真实实的面对名利诱惑,切莫逢场作戏,那可活得太累了。
2005年12月29日撰稿
-全文完-
▷ 进入慕容雪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