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出生在贵州南部的我,是布衣的后裔。由于家里的姊妹多,父母的负担尤为繁重,因此家里的四兄妹从小都是过着很俭朴的日子。从童年时代起,我们穿的都是家里自己制成的衣物。
还 清楚地记得,那衣物是通过把麻线织成布,再把它放到染缸里用蓝靛{一种植物]染着。泡十天半月后,再放在阳光下晾晒,将其制成跟中山服类似的服饰。
与中山服不同的是 ,衣服上钉上的十个手指形状的扣子是用布做成的。那十个扣子就好比一个人的十个手指,有完美之意。平时把它们扣住,正如这个民族心 连心,手拉手,象征布衣族的团结。
今年考上大学后,我母亲还特意准许我带上了一件民族服饰和一床“琢花”床单。在家乡那边,都是称其为“琢花”床单。
所谓的“琢花”,就是在已经织好了的米色的布上绘上各式各样的山水花鸟图案。再用针线把图案缝上,同样的拿到染缸里染20来天,清洗干净后,晾干了再把缝上去的线坼掉。这样就可以看到了蓝靛色的布料上的图案了。
毕竟做工精细,费事费时,所以价值也是很可观。
曾经在2001年的一个夏季,美国的几个游客到访我那个穷乡僻壤的民族村寨时,被一个布衣农家妇女晾晒在门前的“琢花”床单深深吸引住了。后来花了800多元才买下,高兴地离去了。
这些自己制成的衣物之类的东西,布衣族的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不过一般是结婚嫁女派上用场的比较多。
如今,我还没有结婚,仅仅是考上大学,却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厚爱。也许,一个学子离开家到千里之遥的地方求学,那衣服和床单的一针一线,正是编织了母亲的无数思念与牵挂吧。
一直以来都舍不得拿来使用,一直是锁在箱子里,直到这次河北北方学院搬迁入新的校区,收拾衣物,看到了那映染了亲人和父老乡亲的寄托的民族服饰,于是在此抒写情系布衣的心情。
我是布衣的子孙后代,即使走到大江南北,我依旧是情系布衣。
本文已被编辑[古草]于2005-12-27 10:39:5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阿振三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