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晌,看着《大宅门》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就想起了一个叫白寄芬的女人。她是北京人,解放后却流落到了石龙峰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我想,她也许真的就是《大宅门》里白家的后裔吧。可惜,她早已作古,连她的儿子也见马克思去了,无从考证。
据见过她的人说,她身高一米七左右,面貌娇好。她上的是北京大学或者说北京师范大学。她因父亲和光绪年间江西吉安府的道台陈策襄是同僚,所以下嫁给陈做儿熄。年轻时随同她的丈夫到处搬迁,出入上流社会,过着悠闲的贵夫人生活。这一点,从他们给三个儿女的命名就可看出。她的大女儿名叫汉之,是汉口出生的;儿子名为立九,生于九江;小女儿飞武,则生于武昌。
解放了。五o年,她的公公作为国民党的高官被就地镇压了,就被打在他的故乡一个名叫东仓湾的地方。五五年土改时候,她的丈夫因为解放前是国民党治下长沙市的税务局长,被打在县城附近的河滩上。从此,她就走出豪门,走向了与过去全然不同的生活。
她被迫带着三个儿女,生活在石龙峰下那个名叫陈家湾的地方。那里与世隔绝,四围都是大山。八十年代初,从那里出来到县城,还只有两班车,第一班是早上七点从田坪出发。中午十二点一过,再也没有车了。从田坪到她居住的地方,只能步行,要走将近一个小时。她的住宅,就是两间茅屋,前面有一条小溪,溪水倒是很清澈。四围的山上树木葱茏。所以,如果不是有什么运动的话,她的生活也算平静。有一次,过年的时候,她就用那娟秀的字体,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茅屋前面的门上:两间茅屋伴小溪,坛子盛米可充饥。从此,过年的时候,就有许多人请她写春联。
她幼时生活在北京,到老了也不能改变她的生活习性。她总是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身上穿得精精致致。最令人吃惊的是,每次称那么一点点肉,她总是让里面生了许多白花花的蛆,才会弄着吃。
人过多了穷日子,难免会想起往事,并把过去的日子和现在对比。她也不能例外。有一次,她就在自家门上写了这么一副对联:从前来往有,现在冷清清。是呀,从前她家不是被人踏破了门槛吗,如今过的是什么日子啊?这可闯了大祸。有的人叫她打着锣,从这家游到那家;有的人把她的一只手和一条腿吊起来,美其名曰吊半边猪;还有的人把她的两个大拇指绑在一起,然后往中间塞竹片,说是打地雷公。但这里毕竟山高皇帝远,民风淳朴,而且她生活的地方,有很多人是婆家的亲戚,有的叫她舅妈,有的呼她婶婶,所以她还是安然的度过了那些苦难的日子。
她自己过着清苦的日子,看透了人生,不曾走出大山去寻找娘家的亲人,也极少和人交流,但对村人却是极好。人们请她写对联,她总是来者不拒,也不管那人是否给她难堪。在关键时刻,她还曾替人拿过主意呢。那是一九六九年的事。我二哥考上了一个军事学校,政审时被刷下来了,因为外婆家成分很高。后来邮电学校又来了通知,我妈就去问她怎么样。她连连说:“邮电学校好!邮电学校好!”接着,她又用极其通俗的话说明了原委: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chan*]党的天下,邮电学校毕业的都会有饭吃的。
据说,熬到八十年代,在省委书记熊清泉的关照下,给她的儿女安排了工作,她就在女儿的照顾下,过完了后来的日子。
-全文完-
▷ 进入鱼跃于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