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于一个从不断的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所创造的财富却没有意义。”①我是十分喜欢这句话,并且作为自己的目标去追求,特别是看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之后。
认识路遥,是看了他的《平凡的世界》。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最好书之一。随着了解的深入,对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更加地佩服。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成功需要作家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要有坚强的性格,因为任何的写作都是对毅力的考验;要对生活永远抱有热情,只有如此才能深刻的理解生活,然后把自己的感悟带到作品中去;要有自我反省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路遥,是我见到的中国能够做到的作家之一,特别是在上个八十年代经济转轨的时期,不去迎合别人,不跟随潮流然后制造时髦或震动性的“炸弹”吸引人的眼球,坚持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写作背景,使他的作品具有时代的深远影响,接受了时间的真正考验。
(二)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②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就像是在足球场上踢足球的运动员,总是存在着越位的可能。《人生》描写的就是七十年代中后期一个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一段人生。作者选取题材的角度独特,在他的笔下对城市和农村交叉地带的深刻描写,这相比文革之后的“伤痕文学”,无论是在立意,还是在价值取向上来说,显然是一种极大的突破,更加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的矛盾与冲突。
避免人物的简单和主题的浅露,是一篇中长小说应该注意的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不能站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评判小说好坏的最基本标准。因为只有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把我们时代中最重要的社会的、道德的和心理矛盾交织成一个艺术的统一体,把具体性和规律性,持久的人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简而言之,就是一部小说应该向深度与广度进军。这一点,路遥把握得十分到位,可以从《平凡的世界》中看出。
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有致,人物有血有肉。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人物形象。小说开篇在紧张的环境渲染下引出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位置被高明楼挤掉,之后随着高加林在偶然的各种机缘下,工作几起几落,伴随着身份的变化,经历了刘巧珍、黄亚萍的爱情悲剧。在他的身上,有着辛勤、朴实、自信、坚毅的品质,同时对于生活和未来抱着狂热态度,在利益取舍时不敢勇敢地承担社会家庭赋予的责任。在刘巧珍身上,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肯定。纯真、善良、坚强、豁达是巧珍身上的闪亮点,虽然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是狂热的,但她并没有因为失去爱情而像一般的农村妇女一样寻死,或者对高加林产生仇恨,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命运的一种妥协。而作者另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设置了一个光棍德顺老汉。虽然作者对德顺老汉的描写十分少,但都是在关键的场面出现,以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用黄土地的朴实的语言向刚走上社会的高加林说人生的经验,推动小说的合理而又不失高[chao]的向前发展。城市姑娘黄亚萍的出现,是作者在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冲突中的选择。作者通过对黄亚萍的描写,正面或侧面来烘托高加林这个时代青年艰难的抉择。也许因为过于突出高加林的原因,在叙述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关系以及高加林在刘巧珍与黄亚萍之间的选择刻画的不够,可以说没有把人生这个主题进一步向更高的层次推进,这大概与作者经历理解生活的深刻程度有关(1982年作者只有三十三岁),而在以后的几年出现另一部巨著《平凡的世界》中,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结构与语言的处理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
《人生》作为路遥的成名作,对我的另一个震撼在于教我们怎么样面对人生。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人,面对复杂的人生,如何选择以及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③“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④最近一段时间的面试,以及工作上困惑,就像人生中一个个岔道,而现实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就像离开了地球。这样,作者笔下的许多人物在我的心中就上升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当有理想,但在扮演自己角色的同时,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才会走得比较平坦和顺畅,出现越位的可能才会越来越少。
“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加充实。”⑤路遥是中国少数几个关注中国农民的作家,因而,他的文字总有一股穿透人的内心世界的力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⑥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值得我学习的!
① 引自哥德
② ③④引自柳青
⑤引自路遥
⑥引自艾青
2005/12/21
【生平简介】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路遥平凡的人生构铸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全文完-
▷ 进入北方的雪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