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武侯祠随想乘马班如

发表于-2005年12月11日 上午11:21评论-2条

游览成都武候祠,是在初秋一个微雨的清晨。由于下雨,游人寥寥。 

绕过高高的照壁,走进厚厚的朱门,都市的喧嚣便全部留在了身后。碧草映阶,古柏森森,青烟缭绕,萧萧的秋雨中武候祠显得格外宁静。

沿着长长的青石甬道漫步前行,前·后《出师表》碑刻·文官武将廊·三义堂------依次而过,人也仿佛走进了一千多年前那个金戈铁马·逐鹿中原·三国鼎立的时代。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这些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在脑海中渐渐的清晰起来。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庄严肃穆的武侯祀殿前,诸葛亮羽扇纶巾,正襟危坐,不怒自威。

翻开中国的历史,诸葛亮一直备受推崇。也许在平常百姓的眼中,他只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可到了文人的笔下,他却升华成了理想的化身,忠·义·智·勇的象征。为了光复汉室,诸葛一生殚思竭虑,虽然最终也未能扶起阿斗,自己也壮志未酬,病死荒原,化为定军山上的一杯黄土,但他毕竟被君主赏识倚重,能够得展其才,得施其谋,这是封建时代多少文人的梦想啊!“人生重意气,功名谁复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更让他迎合了文人们的审美,成为他们抑郁不得志时追思·吟颂的对象。

从古至今,在武候祠前感慨万千·写诗作赋的文人可谓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但有两位却不得不提。一位是唐代曾客居成都的伟大诗人杜甫,一位是清末长期在四川任下层官吏的赵蕃。“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元老心”,杜甫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揣摩透了诸葛亮“岂不惮凶险,深怀国士恩”的心态。“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赵蕃则不文过饰非,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作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他们没有落入文人们的窠臼,在此起彼伏的赞歌声中还能清醒冷静,才真正称得上是诸葛的知己。

穿过武侯祀殿,一座坟冢静静的卧在甬道的尽头,石碑上的“惠陵”二字告诉人们这是刘备的墓葬。一臣一君,一前一后,从生到死,就这样紧紧相随,千年的风雨也未能将他们分开。

站在陵前,我心中忽然对诸葛亮产生了一丝怜悯。象这样一位被后人颂为“千秋谁堪伯仲间”的人物,生前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后仍要为之守护陵寝,命运始终掌握在别人的手中,是忠?是愚?该喜?该忧?倘若今日诸葛再生,他自己能分辨得清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乘马班如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梦天使
☆ 编辑点评 ☆
梦天使点评:

内容有些单薄了,可以再展开来写的:)

文章评论共[2]个
Descarts-评论

呵呵,武侯无须去分辨,那已是后人的事,与他无关。他当初亦未想着要当“武候”,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不过想着用一生来报答主公的知遇之恩、相惜之情!虽然,刘备未必完全够得上他的知己,但茫茫尘世中,也找不到更能肝胆相照的第二位了。……
  【乘马班如 回复】:这就是所谓的忠了。 [2006-1-2 10:55:01]
  【Descarts 回复】:对!忠的前提是孝,孝的前提是感恩,知恩图报!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只有一切向钱看、向西方文明看齐的人才会认为这是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糟粕。兄,你说呢? [2006-1-2 11:34:23]at:2006年01月02日 凌晨0:03

张贤春-评论

感觉收尾快了点。
两朝开济’元’老’ ’心”,
  【乘马班如 回复】:是单薄了,谢谢大哥了 。 [2006-2-6 17:49:14]at:2006年02月06日 早上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