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我们都读过小说《祝福》,老师也只是给我们讲了这部小说主要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就是典型的受迫害的劳动妇女,实际上我是并不理解的,因为这多少有些从理论原则出发而脱离本文描写实际。几年后的今天当我重新拾起它去读它时才有了全新的感受、理解。祥林嫂的死亡除了封建势力迫害的社会原因外应该还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伤寒致死的丈夫、狼灾致死的孩子。如果没有孩子的惨死祥林嫂也许不会成为那个样子。鲁迅先生是一向关注人民的疾苦的,关注被损害与被污辱的劳苦大众的,《祝福》就能鲜明反映这一点,我真正钦佩鲁迅先生作品的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思想内涵。那么我今天究竟读到了哪一点,我读到了人世间的痛苦,我们要理解人世间的痛苦。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它,比如我们可以象老师讲解的那样说《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彷徨、失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但对对现实又很无奈。我们是否可以作一下角色互换,如果我们是鲁镇村子里的一个人,我们会对祥林嫂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对那么多的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会怎样?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我想我们之中很多人就是鲁迅笔下的“无聊的看客”,就象那位短工“简捷的说”、“淡然的回答”,对“我”关于祥林嫂的问话是“始终没有抬头”,我们由此可见他对同一阶层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么的无所谓!很多人也不过是把祥林嫂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正如《祝福》中的“我”敏锐所见“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镇人不过在欣赏一部悲惨的戏剧罢了,当好奇心满足后便不会有一点叹息与眼泪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视与戏笑,这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正如小说中所说的“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在今天我们周围不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吗,他们以关心为名专注于打听别人的痛苦忧伤来作为与人谈论的话柄。
而我对作品中的“我”是相当欣赏的,当祥林嫂问自己有没有魂灵时,“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其实从文中看出回乡的“我”与祥林嫂不会有太多的接触,但这就让“我”生出这么多细致的怜惜之情。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乞丐这样问话,我们恐怕很不耐烦了,管它什么魂灵随便敷衍回答一下就罢了,哪会想那么多!
因此《祝福》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在于经过时间的淘洗仍能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的思想内涵仍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今天的我们身上的劣根性,我觉得这正是是一个被一个阅读者忽视的重大意义。
经典作品可以穿透时间与空间直达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们的人文素养,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认出我们的原型而涌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理解人世间的痛苦。那么这思想的成长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想人们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去与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间朋友间两辈间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缠、伤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关怀,当然我们的理解是在法律与道德的范畴内。我们的领导能知道这个道理呢?一定是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任长霞为何能做一个好官我想核心就在于她真正理解了人世间的痛苦,她读懂了告状者的痛苦便能与之一起落泪,她读懂了一只牛对农民的生活是多么不可或缺便能把盗牛案作为一个大案来抓。而许多许多领导呢,什么是大事?开会、考察、搞建设、搞工程。
电视上报道一个歌手丛飞宁愿欠债数十万也要资助贫困学生,自己生了癌症却没钱看病,他理解了贫困学生的痛苦,别人却说他是疯子、傻子、精神病,当时我在值夜班,一同事就是一副鄙夷的口吻说“那也不知图啥哩,混人,换台!换台!”你看,何等的冷漠!你不去资助受难的人们,也不说对他人理解,还要给资助的人以嘲弄、打击。这个时候在我们这个比那个封建礼教还要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简直还不如鲁迅笔下的《祝福》中鲁镇的人们啊!
从文学作品中读到自己而坚持自己的为人原则,更要认出自己的劣根性,读懂人世间的痛苦而涌出深刻的的悲悯,这才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
-全文完-
▷ 进入和静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