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读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很想写点什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直到不久前,才欣然为之。
公元696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元年间,契丹国派大军入侵中原,陈子昂作为随军参谋出征。陈才华横溢,但其御敌之计不被采纳而导致战败。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陈因而作了千古之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其大意为:古时候重用人才的人肯定有很多,但是他陈无缘见到;今后重用人才的人则会更多,但是他陈依然无缘见到。人之渺小,而面对天宇的浩渺无边,他陈又偏偏生不逢时,自然而然的只有一个人凄然而泪下啦!
“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诗人用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用其精练的创作手法,而不惜多次的修缮以致达到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的境界。在诗中,我们个人的悲苦和快乐也必须与整个时代和民族的悲苦和快乐融为一体:而时代和民族的悲苦和快乐也必须
融合在每一个人的悲苦和快乐之中 。这两者融合得越好,他们的交汇点越多,便会与人们产生越来越多关于心灵的撞击, 这必将发出无数智慧的火花。我想,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吧!
大唐乃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繁荣时期的精品,是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诗歌创作中:其创作队伍之庞大,其创作精品之丰厚,其创作成就之巨大,其历史影响之深远等无疑是中国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诗仙李白便是他们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但凡每一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之作,无不是抒情之精品也!其抒情范围极为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军营,或边塞,或爱国情怀,或咏物抒怀,或离愁别恨,或怨情,或友情,或怀古思今,或怀人,或怀乡等等无所不包,无所不谈。
知识分子问题,永远是一曲动人心弦的悲歌!
由古及今,象陈一样的知识分子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他们有的是才华,有的是智谋,有的是胆破,有的是理想,有的是矢志报国之壮志,有的是忧国忧民之雄心。但是,由于各种政治体制之弊端,统治者素质之缺陷及历史时代发展之局限,他们的绝大多数总摆脱不了无聊寂寞,被埋没践踏,甚至丢失身家性命的境地。他们才华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报国无门……如此如此,岂不悲哉!但也少不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啦!这我就不多谈。
陈公的不幸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整个民族的不幸,整个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不幸。而他陈,只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而已。想当年(公元696年),契丹国李尽忠等摔大军侵唐,一举攻陷誉州,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代女皇武则天命武攸宣帅大军御敌,陈作为参谋随征,大有誓死退敌之雄心壮志。但是武攸宣为人轻率,刚愎自用,不善于纳谏,听不进部属的意见,轻敌无能而导致次年战败。万般火急之下,陈请求谴万人作前驱去击敌,并呈上了万无一失的退敌大计。可是武攸宣不允。陈稍后又进言,武仍不听,反而将陈降官。陈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怀着无比悲愤之心而作此诗,以稍解心中无限感慨。
诗中的古人乃古时候那些能礼贤下士的英明君主和贤达的大臣,如战国时代亮昭王礼遇乐毅和郭怀,燕太子礼遇田光等等;来者指以后那些贤明的统治者。陈对他们表示无限的羡慕和向往,但是此时他无法见到那些贤君达臣,以后他更是无缘见到呀!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
正是由于这一腐朽的封建政治军事体制导致了唐王朝及整个封建制度的灭亡,给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带来深远的不良影响。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曲动人心弦的悲歌!以至于中国知识阶层的发展直到现在还有一个始终解不开的“心结”。他们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们才能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于是乎长叹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乃国家民族之一大损失也!悲!悲!悲!于是就以陈公为知己,便一直在等,一直在挨,一直在……心想过了今天,明天会好的。可是呢?到头来仍是两鬓班白而无所为也!话又说回来,也有不少春风得意步步高升者。只是在整体上中国知识分子皆生不逢时罢了!人盼尽其才而不得尽其用,岂不悲哉!历史上的什么太平盛世只不过是史学家的文章罢了,都他妈见鬼去吧!
知识乃是一种权力,是中性的,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加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用于社会实践,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才有了感情色彩。这只是一种权力的运行从而引起的连锁效应而已。“权力”向来是统治阶级的“专利”。不论什么时代,知识分子的自由只不过是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下的小打小闹罢了!如有违其意志者,小则剥夺其生存的权力,重则“家破人忘,永世不得超生”也!然而可悲的是直到现在仍然还没有几个知识分子真正觉悟过,清醒过!他们仍然解不开心中的“死结”,走不出历史的“怪圈”!“知识就是力量”!所以说没有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可怕的,可畏的,他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负面影响不得不令人深思!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型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独立判断事物的标准,不随波逐流而应该清醒冷静,把自己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当作一个新型社会体制不断完善的搏击者,做一个深刻的社会历史大反思,来一个全新的观念大转变。在为人类事业做贡献的同时,一定要独善其身,要学会保护自我的本领;在没有把握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卷入政治的漩涡,任何时候都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
真实且感人的感情是产生文本魅力的灵魂!高尚情怀是包括诗歌在内的一切文学创作者的必备素养之一!抒情是诗歌生命之树常青的甘泉!综观唐诗及现代的一切好的诗歌,无不饱含深情。其抒情模式虽复杂,但无非两种:意境化与意象化。其中,意境化把抒情贯穿于与要抒之情情有关的艺术境界之中,或者写具体的景物从侧面反映出作者的感情。通常情况下,却是情景两者兼而有之。这样,从而达到情景合一,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余味无穷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是意空间。诗歌,绝大多数三抒情的。而意境则是其艺术至境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这是诗歌等文学作品抒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佳方式。而意象化则是将生活环境中用来表现抒情主体的“意”融入到具体的物象当中去,加以渲染和充实,使其更好的为表意服务。它为诗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哲理服务,“象征”是其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二者各有所长,相宜得彰,交互运用,效果则更佳。只是需要更加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文学素养而已,你我常人是所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东西方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
由于文化心理底蕴的差异和具体地理历史环境的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与西方在诗歌抒情方式上也各不相同:中国主要侧重于意境化抒情,而西方则善于用意象化来表情达意。中国的这种艺术境界是幽深的,是厚积薄发的,是由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生活阅历完美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通常情况下,人们用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引起读者的联想,从而与读者达到强烈的感情共鸣。这里面有虚有实,有动有静,而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其艺术情思和对社会现实及对人生的思考必定令人回味无穷,如陈年佳酿,久有余香。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又一次在耳边响起。
诗中陈公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出了人类(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作者这种“激情和抱负→失败而无奈→清醒而倔强→感叹又无奈→对未来渺茫而涕下”的情感历程,虽然看是飘渺,可的的确确是真实的情感呈现在我们面前啊,我们能不为之所动吗?人们由此难道不会联想到在人生艰难困苦的奋斗中,在学知报国的历程中,在失败和无奈的人生十字路口,那些有理想、有壮志、有激情、有才华、无所畏惧、敢于挑战传统与强权,勇于前行的奋斗者的光辉足迹吗?
从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而看到整个广阔而复杂的大社会。它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深刻反思,从而激起人们为净化这一不和谐社会环境的无私使命。诗作有无穷的韵味,有浓郁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号召力、使命感!无疑是一曲催人奋勇前行的悲歌,更是壮壮歌!
我喜欢在自己的书上写这样一句话:相信真理和自由,不屈从于权威和世俗;崇拜自我和美德,不害怕孤立和寂寞。
其实何尝不是这样呢?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向上的斗志。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看法,要学会走“学习与思考→思考与体悟→体悟与创新”这一条光明大道。如果不能这样的话,学就算是白上了,人也算是白活了。的确,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能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也不那么容易。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努力了,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啦!
历史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未来呢?则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探索的神奇境界。
就让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从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把握当今时代前进的步伐,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民族腾飞的重任而前进吧!拼搏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我们火一样的激情又有什么不能战胜呢?
前能见古人,后必遇来者。念中华之勃兴,齐团结而永进!
相信自己吧!奋斗才是生活,人生在奋斗中才更有意义!
本文已被编辑[夜无眠]于2005-11-28 20:48:2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夜郎浪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