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好,女儿好,女儿是父母贴身的小棉袄。”说得蛮有道理。
母亲兄妹三人,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他们都工作在外地,外祖父母上了年纪,一直由母亲照顾。在外祖母最后生病的日子里,我一直帮助母亲照顾她,直到老人家去世。别人都说,还是更跟着闺女好。
我们兄妹四人,我排行最小,二哥英年早逝,大哥和姐姐都在外地工作。父亲是个老病号,为了少麻烦别人,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工作,更是为了父亲及时得到治疗,我学会了打针输液,和一些简单的医疗常识。领导、同事来家看望,父亲逢人就说,沾我老姑娘的光了。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一直我给父亲做治疗。常记得父亲在世时,曾经多次深有感触地说,唉,都是那时困难,要不,你再生一个女儿该多好……丈夫也为此无数次地抱怨:女儿好,女儿好,女儿是贴身的小棉袄……
如今老母亲已八十九岁,跟我一起生活,一切由我照顾。不了解的同事还以为我是独生女呢。老同事、老朋友一见面就问候母亲的身体,我说,托大家的福,还很好。他们都羡慕地说,还是有个女儿好。
父亲兄妹四个,只有我们在本地。穷家难舍,热土难离。祖母一直跟着我们生活。直到生病去世,一直是我母亲照顾。只是没有人说女儿好。
解放前后,婆婆生了十四个孩子,因为贫穷,先后有六个夭折。丈夫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家里只有我们和三哥。婆婆的晚年,一直和我们一起生活。她患偏瘫四年,一直是我们两家照顾。在给婆婆治疗的过程中,几次药物反应都是我及时采取措施,才幸免发生意外。婆婆不会说话,她那期待的目光直视着我,把生还的希望寄托于我。临终前,医生几次找不到婆婆的血管,急得出了汗,也许是婆媳的缘分,出乎意料地,我找到了婆婆的血管。她那枯瘦的手紧紧地攥住我的手,一直攥了六个多小时……直到她离开了人世,还不肯松开。这时,也没有人说,女儿好。
七十年代中期,可能是由于生活水平低,也可能是由于我的思想意识超前,“为革命只生了一个孩子”。领取的独生子女证书上,盖的是“革命委员会”的大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曾常常羡慕儿女双全的家庭。丈夫也不知多少次抱怨我,谁让你不再生一个女儿?
儿子有儿子的性格和气质。他大了,毕业了,参加工作了,长年不在家,我多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
儿子在工作后第一次回家,给我买了一双粉色的乳胶手套,我有点激动。我们这里当时没有这东西。天气一冷,洗衣服戴上很方便的。我天生喜欢音乐,后来,他给我买回了一本厚厚的歌曲集,中外经典歌曲5000首呀。我真有点欣喜若狂。我们一起上街,他说,妈,您走快点儿,会觉得很年轻。说来也怪,我倒是象个小孩子很听他的话,很快赶上了年轻人的步伐。该找对象了,他向女孩子提出的唯一先决条件是,不能让我妈生气。结婚买家具了,他执意要我们也买一套新的,换一套新的灯具。我在学校学电脑,他见我用的软盘质量不好,就把他的u盘送给我。我又象个小孩子一样兴奋不已,挂在胸前,也在赶着时髦。我学习做课件和创意图片,儿子知道了,给我发来相关资料。我请他“审查”创意图片《葬花吟》,他说歌词最好要尊重原著,还对林黛玉的简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出乎意料,他竟然很快地把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所有的歌词和出现在那一集,一一介绍给我。今年春天,我们在qq聊天时,我的机子老是有问题,他怀疑是病毒,立即发来一个杀毒软件,并教给我安装方法。我经常在和他聊天时发笑,同事们可羡慕啦。羡慕我有一个好儿子。羡慕我们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农历刚刚进八月,我收到他发来的网址。打开一看,“希望我是第一个送月饼的人”——创意音乐图片!我从心里又一次感动着……
我没有女儿,但是,儿子就是我贴身的小棉袄。在他的影响下,媳妇也逐渐成了我最贴身的小棉袄。我幸福,我骄傲。因为我有两个贴身的小棉袄。
-全文完-
▷ 进入阿雪追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