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云云
木兰,落叶乔木。 词中有“兰舟催发”和“独上兰舟的句子,大概是指这木兰罢。
并没有见过木兰,但据其字面上的理解,定然是裹含了一定文字褒扬含义的什物。又“兰”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意,因而,自古时以来,说“兰”便成为了多愁善感者追求,寄意的一种表达了。
归有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盾,亦遂增胜”,好不惬意,料想我自己在某一天也投己所好,学他的模样在屋前舍后摆弄一番,那定然是兰香灼灼,满袖馥郁清香了。
还有“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的态度,只是不知这“兰若“中的”杜若“如何识别。因为家中老父种植了几块兰草,将老房子围了个透,所以对于兰草则是再熟悉不过的。而“杜若”在新版的词典中寻不到芳踪,只得了个“阿兰若的”的省称(释义),其文日: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阿兰若。还是梵语,却怎么也意会不了它这里指寺院,佛寺的解释了。
本来鸢和兰是沾不上边的,但一开始就写了兰的模样,于是就想,这鸢要是落在兰花丛间的话,会不会也像极那腼腆幽雅的公子,信步度在其间,偶尔也吟上诗来,当然,这鸢是与野心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这一下子心情就大不一样,由此得知,我隐隐养鸢的念头便渐渐迷失了。有时竟然若鸢飞空中,飘飘然想着该怎样飞了。
而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在竹竿上,多见的是那种“引魂幡”。
“鸢飞戾天,鱼越于渊”,可以想象在这个时候,老鸢从那遮天蔽日的幡林上空盘旋飞过去,它也顿时慌了,挣扎着逃离似的只希望找到一块没有这清一色刺得眼睛和灵魂发痛的幡的去处。
或许,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一座巨大的峭壁。鸢是自负的,不能让自己感觉到那是逃离。或许,会用寻找这个词语来安慰自己。
于是,这幽涧便出来了。溪水潺潺,青苔一直从鸢的翅膀下生长、延伸,到那深不知则的涧底。顽石丛中泛着清幽的暗光,四周是无际的空旷与黑暗,隐隐幽幽的风声。一时竟慌乱起来,便手忙脚乱的摔到在地,水花便溅起来。,夹杂着一股浑厚凝重的香味熏花了眼睛。也就在倒地的一瞬,就似一道闪电的记忆在重塑一种印象:世界外边白色的光影射下来,在一障酷似鸢翅的阴影下,两三片兰草的青得透明的叶片瞬时抖动了三两下,……。然后便安然闭上眼睛,身旁流水如丝,气丝绵延如缕,竞成了一道虚无飘渺的幡。
另外,鸢在记忆中曾是一种祭祀的象征。“谷雨去袍,鸢飞草长”,故里很迷信神明这一类的东西,就连作为一个诗人的父亲也是学会了“风水”的,每年每月每天都分许多祥照与凶煞的日子,某日宜出行,某日宜归家,死后也得去选一方乐土,善己一生。通常鸢立于山后,丛间悲鸣不已时。便是有人“去”了。果然,不出一、两日丧信便如期报来。这时老父便倍加爱惜那几丛兰花了,天天穿梭期间,感叹不已。
“鸢喜盘旋,扶升而降。如有机缘,则见其聚群而飞之,悲鸣不已。”
老父的手记中常常有如此之类的言语,字迹墨色也有些磨损,大概是因为早年心情之类的东西感染,字里行间突然沉重起来,读了之后更令我唏嘘不已。倒是有一点要特别提一下,其中有几页草纸之间,有几抹淡淡的青绿,还有一些腐蚀了的纤维,料想便是兰草了罢。
兰中有君子,故有君子兰。
鸢却不是君子。君子只是在某一传统范围内的既定形象,久而久之便失了略显得沉重的现实意义。或许,鸢也是如此。
在深秋时候,蓦然下了几场罕见的雨水,这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往往外出忘记带雨伞,童心却骤然膨胀,索性钻入这烟雨江南的十一月赏起景来。周围衰草袭地,树木丛林却苍翠伟岸,硬生生将这秋凝固起来,似极了一场清秋的幕景,好不安静。鸢也就寻不到踪影,远远逃到更南边的水土里去了,留下它的岩巢径自去逍遥,更像一个道士、或是行脚僧的样子,飘逸却身负羁绊。
遍寻芳踪,终是盘桓而踌躇不定;兰扎根于土,仰首迎风,衣袂漂浮却韧性不足。“急就章”中写了这么一句来形容鸢与兰的心性,末了还提了一笔:“鸢才是幡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件事情。是有关于出膑的。
地方习俗规定,不弱冠者不得送卒者入土,恐阴邪之气侵肌害体。因此,虽然常常听说这类事情却终不能亲眼一见。但好奇之心终是抵御不了的。记得那日,从门缝间偷窥到那块巨大棺木的黑影压在“轿夫”的肩上,一声接一声的号子撞击早房棱檐瓦间,心里不禁揪了起来,那跟长长的“引魂幡”慢慢垂下去又升起来,黑暗中漫天的纸钱遮掩了眼睛——鸢飞于天,幡林如烟;鸢戾于天,幡动而云涌。兰心已动,秋叶迷漫于诸天,鸢、幡,或而与言行寓意于书中。
-全文完-
▷ 进入郁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