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以前并不知道这个人,但是近来逛书店,经常看到卖着他的书,一些朋友的书架上也摆列着他的著作。还有最近的一些报道上,对他也是推崇备至。我自己也是闲来喜欢看书的一个人,在网上时常会浏览一下书讯。有一次在书店里看看他的全集,共需要1700元,打折后,最低也是1100元。于是望书兴叹。就在网上搜索关于他的书,结果居然在一个网站找到了,下载了看。
曾国藩在晚清被称为中兴名臣,如果没有他,也许清朝早被太平天国所取代了。他镇压过农民起义,也对洋人妥协过,还兴起了学习洋人的“新政”、“自强”运动。对于他,各类人士评价不一。孙中山先生认为曾是中华民族的“不屑子孙”,是典型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蒋介石则处处以曾为楷模,将他的文章和学问当作自己的榜样,以曾为师;毛泽东则以为“愚以近人,独服曾文正”——除了曾国藩,一个也不佩服的意思。还有梁启超,认为曾国藩如果活在近代,能够挽救中国颓势的只有他。对他,不是“誉之则为圣贤,”就是“恶之则为元凶”,总之把他说的神乎其神。那么,究竟他有什么不同一般人的地方呢?我潜下心来,读了他的文字,才觉得,他的关于修养的文字,的确是道破了天机。
我辈愚钝,凡事好张扬出头,爱争个高低,谁也不容易服谁,殊不知,正是这些毛病,导致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过多纠纷,本来可以活简单一点的,只是因为修养不够,反而弄复杂了啊。
曾国藩的书一点也不难懂,从日常生活中讲起,毫无道学的大道理。他的文字对人性有真实而深刻的认识,好象对正义不容易相信,对人性的看法比较黑暗,接近于道家和法家的观点,入世上则是孔子的儒家那一套。
随着看的文字增多,我发觉曾国藩身为国家重臣,却有着一种谦虚。一般人的理解,谦虚是因为有点料子才摆出来的低调架势,可是曾国藩的谦虚是发自内心的。他承接修齐治平的衣钵,积极入世,随后又自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起义。少年的他,虽然出身于农耕的地主家庭,却有远大抱负,二十岁时写下了“莫言书生终污浊,万一鸡卵化为龙”的诗句。他是一个“文胆”式的军政要员,时常反省和不断提高修养,总结自己的成功时,对“天意”怀着深深的敬惧和思考。古代如孔子、司马迁等知识分子,都一直在“究天人之际”,就是寻找天和人的关系的辨证法和处理办法。曾国藩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对天意的恐惧和惯于颠倒人,即我们常说的造化弄人,有深刻的领会。
“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是三忌,天有三薄德:“三薄者,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他的谦虚是源于对天德的认识,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成功,而成功又败的很多,成功的人士中,只要生活中的某一环出现了问题,也许就会改变成另一种人生形式,所以生命里充满了偶然性,人事所能尽到的,只是自己付出真诚的最大的努力而已。他是个大功臣,却清楚进退之道,明哲保身,认为处世第一是“知命”,干事情第一要务是:“远祸”。看他的文字,没有那种雄纠纠气昂昂,人定胜天之感觉,而是觉得处处充满了勤奋和谨慎。事实难料,不小心,彻底翻船也非不可能。
上天为了公平这个不公平的世道,必然平人于无形,上天不会直接平人,就会假手于人,所以盈满之际,就是容易有灾祸之日。用勤俭和自削的办法来自我平小和保护,是应和天德的好办法。至于聪明过分,喜欢奸巧的聪明,历来是中国人处世的大忌,中国人推崇的是那种:“人面猪相,心头嘹亮”的人,即所谓的一声不吭,大智若愚类的人。
于达者,曾国藩告戒修养需要用谦和清,于贫寒者,告戒要勤俭和恕人。总的需要一个“慎”字。曾国藩对人性洞察入微,他告戒他的弟弟不要贪图豁达、豪爽、大方这些虚名,需要勤俭,他说他所有的衣服总的不值三百金,而且绝不敢奢侈,要家人崇俭。人性贪婪善斗,幸灾乐祸,不能过分求善,因为求善也会找来毁谤,即所谓的求名得毁、求利得灾、求德得诽、求清得咎,所以独善其身乃是第一要义,输在需要外人的人同和贪求上的多不胜数,一个人追求品德,只需要自己内心具备品德就可以,至于非要外人知道自己品德好,只会招来麻烦或者口舌是非。
他讲到了他从祖上起,就把勤、俭两字当作治家的根本,并且把接待好友人和来客当作和善吉祥的的要事。祖上两百年来,天不亮就必须起来,不准懒惰,勤劳耕种,如此代代相船,形成了良好的耕读家风。曾国藩从山沟沟里走出来后,在修养上也力戒傲、惰两字,认为骄傲,包括没有任何资本的虚骄,都是衰败的根本,因此他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从古代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修养体系。
曾国藩的简朴和谦虚也并非是做作的。他在艰苦奋斗中生活过,在打战中曾经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他跳水自杀,后被救起。好几次几乎被太平军消灭,写下“胆已惊碎,心已用烂”的句子。可以说,他面临着战争的生死挑战、又从鬼门关上回来,已经看的很不同一般的了。他对成功的反思,使他感觉到冥冥里似乎有控制的力量,所以他的简朴和谦虚,是敬畏“天道”下的一种真的彻悟。
我在一个叫老庄茶吧的论坛里,看到一个叫知黑守白的楼主在展开讨论。知黑守白着名字本身就有很强的老子学说的味道,意思就是你要知道人心黑暗、可是还是要坚持做好人的意思。里面讨论起曾国藩,我看了很多发言,受益非浅。一个叫上善若水的人说曾国藩完全得了老庄的精髓,知道盈虚进退,并从曾的书中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曾受三玄(指《老子》、《庄子》、《易经》)深刻影响。那么,曾国藩这个受伟人佩服的人没有成为明清的理学家,或者成为大儒或者学者,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他的文字学术味不强吧,他集中了农民、学者、军人、官员于一身,把所学的传统知识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思行合一、学用结合,很具体,有很强的使用性和世俗性吧。否则,我觉得他的理学也是可以独树一帜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岳飞,那个民族英雄和曾国藩很相似,也是儒将,最后也是军权在握。可是岳飞却把自己弄的骑虎难下,而曾国藩却成功的解决了“狡兔死,走狗煮吃”这一千古难题,并且成了官场上的“不倒”翁。在充满猜忌的清朝和慈嬉太后的下面,还做了很多建军抓国家实业的事,不能不说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
曾国藩的修养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专门写给想当官的人的"官学",相反他再也不允许后代带兵打战,要求后代一定要自食其力。他的文字,对于各类人都有启示和教育作用。
本文已被编辑[西域诗韵]于2005-11-24 19:41:4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樱花渡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