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我与烟雨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琳琅满目的风景令我目不瑕接,只恨自己没有长第三只眼。很快的,出于个人爱好,我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诗歌(现代诗)。
从阅读到欣赏,从品评到创作,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被那幼稚的文字簇拥着走到现在,回首这四个月,我象一个婴儿贪婪地吮吸着别人的营养,似一场长梦,沉醉其中,如痴如迷,不愿醒。才发现二十多年来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短短的几行字,把心灵阐述,清晰简洁的版面,把人生哲理描绘。我是一尾自由的鱼,遨游其中,不知深浅,随处乱闯,尽管有时被些水草缠绕,看不懂,参不透,但还是喜欢读后那种或酣畅淋漓或沁人心脾或婉约动人或热情奔放或含蓄朦胧的感觉,令人瑕想联篇,于是我喜欢留下自己游过的痕迹。怪不得有人对我说“我太喜欢诗歌了!”,我想他的感觉定和我一样,可以忘记回家,忘记吃饭。
我明白自己不是诗人,虽然几首拙作勉强问世,但也仅仅只能称作诗歌而已。寓意不深,诗味不浓。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发现有些淡而无味,读之一遍没有感觉,便匆匆而过。而有些作品却读之回味无穷,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体会,读之百遍也不厌倦,也就是大家所谓的耐读,一首诗歌如果能达到这种水平,就不一般了。虽然我不太会写,更谈不上鉴赏,但还是忍不住想谈点体会。
通常一首优秀的作品,开端就会吸引你的目光。让你流连,引你入境。会边读边在脑中思索。那种微妙的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恰似做一件事情,好的开始便成功了一半。中途的风景当然也不能忽略,要慢慢品味,想了解的更透一些,个人认为,不读三遍以上,谁也没有权利枉下断言。也许你并不能很正确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毕竟我们不了解作者的背影,但只要你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扭曲了作者的意思,对个人来讲也是收获。何况就作品本身而言,根本就包含着很多层含义。结尾更为重要,要有始有终,有完美的结局使之完整。当然我们都不是大作家,作品中能有一两句精典的语句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诗歌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用极普通的文字表达一定的内涵,真的不容易。有朋友说,写诗歌应先从短章开始练起。我不大赞同。精简的文字想表达出一定的意义不是一个常人能做到的,要从长章入手。哪怕拖踏繁冗也是一种好的开始。随着不断的创作和学习,再向精短浓缩,我认为这是一个想当诗人必然要修练的过程。
读者最注重的就是意境。记得有位朋友在自己的评论处说“有意无境。”我便问之“何为意境?”她说,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来说如果不懂这个,你怎么会写呢?说来惭愧,随着自己阅读量的提高,不断的摸索,我刚刚对于这两个字有点模糊的认识。自己现在的理解,就是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的某些客观事物合二为一,自然的流露,言在此,而意在彼,即通过直接写景来间接表达感情。拿我最喜欢的陆游的《咏梅》为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表面看似在写梅花,美丽不惧严寒,性情清纯孤傲,但生长在“断桥边”不被人们欣赏,实则在描写自己不受重用的淒凉心境,但即使是化为尘土,也会留香在人间。通过不断的写,对这种感觉也越来越喜欢,也认识到大自然中万物都有生命,在每位作者笔下更是栩栩如升,即使信手拈来,任其描绘,都能与之情景交融。
每首诗歌应具有一定的主题。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或描述个人感情,或纵观国家大事,反映社会生活。但必须注重精简和用词的准确性。有些文章读完不知所云,似一些词藻的推砌,读之无味。有些虽然言语朴实,但主线明朗,情感浓厚。对我而言,“我”以外的文章真的很难入手写,似无心下笔。很多编辑都常说厚度不够,也就是说内容不够深厚,就烟雨而言,如果意境尚可,通常可以荐之,但若想精华,徒有再好的意境而没有充实的内容也是不行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诗歌从大体上看必须有一种语言美,一种节奏感。繁华与简约,现代或古朴,是风格的问题,在表明主旨的同时,必须给人以美的享受,才能让人赏心悦目。
本人非专业人士,只谈一点个人观点与大家交流,杂乱无章,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亲爱的读者见谅。希望与我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能多提宝贵意见,顺祝烟雨诗歌版越来越辉煌!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5-11-22 17:32:1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阿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