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曾看过这样一些报告:
“一九八五年,国家体委科研所一位研究人员,在对中关村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调查后,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只有58·52岁。”
“据上海市调查,一九九四年该市死亡的科技人员中,在三十五至五十四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就占了15·6%。”
“一九八二年的一次全国性调查的结果已记录在案--全国的人均寿命为六十九岁;其中,知识分子的人均寿命为58·25岁,低于全国人均寿命将近十岁。”
看了这一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知识分子许多英年早逝?”记得儿时读书,父辈们、恩师们,口中常出的一句话便是“刻苦努力!”。不仅用“废寝忘食、悬梁刺骨”的故事来激励我,还用身边的许多实例来教育启蒙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仿佛只有在拼命读书中获取成就,才是人生最辉煌的。刻苦努力固然是要的,但是不懂得去珍惜生命的价值,一味埋头苦干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
为什么知识分子许多英年早逝?归结起来应该有如下原由吧:其一、中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科技人员、重点项目研究人员)大多都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在最前线,不能有半点儿懈怠。工作上的认真负责及周密策划,常使得白天与黑夜无法正常区分开来,“熬夜”对他们来说便是家常便饭,单位里工作负担较重。其二: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不可忽视的。生活中,知识分子由于过多重视工作上的事务,没有顾及到家庭,搞得离婚的、感情不和的,大有人在。在家庭与事业的双重重压下,知识分子的头颅就显得比正常人更加沉重。
工作中许多知识分子一心扑在研究上,都有着不成功誓不罢休的气概,也因这样的精神枷锁麻痹了本应该多加注意的神精。许多知识分子在病的前期,其实可以放下手上的工作,停一停,去看一看病。但许多人都是实在受不了,才会想到去医院,等到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更多知识分子的保健意识薄弱也是原因之一,我们好多的知识分子,懂得了宇宙中的奥秘、明白了自然里的神奇、清楚了生物界的平衡,却不了解自身。
我们不是否认“废寝忘食、悬梁刺骨、奋不顾身”等精神,而是要学会如何看待自身。“废寝忘食”体现了工作的责任,“悬梁刺骨”传达了刻苦的心声,“奋不顾身”表现了奋勇的精神,这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好品质。但是在具有好品质的同时,我们为什么不更好的过滤一下思维的误区呢?我们在从小的学习中便经常听到的故事是“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如何和敌人搏斗而后牺牲了自己。我们知道这是要表现人物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但在现在崇尚人文化、崇尚生命化的社会里是不是已经不适应了?难道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在歹徒面前我们应该勇敢,应该奋不顾身的扑向前。不!应该是告诉孩子如何用弱小的身体,聪慧的头脑战胜恶人才是正确的。我们教育了那么长久的“废寝忘食、悬梁刺骨、奋不顾身”,但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许多歹徒光天化日下行凶,众人围观,没有人上前阻止的现象,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前段日子,报纸上有这样一条消息:一位外国留学生,至湖边见一人在湖中喊“救命!”他不会游泳,便找来一条绳子,绑在自己身上,要岸上的众人拉住自己。虽然后来湖中的人救上来已经死去,但这位外国学生并没有“牺牲”自己。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十分诧异,他说他的这种做法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他了。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接受的教育与这位外国朋友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一位中国小伙,不会游泳,要么他不下去救人,要么他下去救人,这样的结果都是愚蠢的。我们不是见死不救,而是要如何更好的去抢救。如果解救后,却牺牲了自己,那么同样还是失去了一人生命的。而且掉到水中的人我们不知道他的好坏,但救人的人却有颗善良的心,所以说这是不值的。
看清“废寝忘食、悬梁刺骨、奋不顾身”的背后,我想我们应该更好的去思考一下,我们的思维定势了。是不是一定要去“拼命”才是精神高崇最好的体现?
-全文完-
▷ 进入孤独一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