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小雁塔闲游记琴弦

发表于-2005年11月16日 凌晨0:26评论-0条

11月12日,星期六,阴,西安街头,浓雾迷漫。

上午12点30分出去吃饭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小雁塔孤零零耸立在高低群楼中间的样子!想必在湿漉漉的雨雾中它会更加孤傲和挺拔吧,一种想亲近它的冲动油然而生。

饭后凭感觉沿着朱雀路南行10余分钟,却在小雁塔南门吃了闭门羹。悬挂着“勅建荐福寺”黑底金字匾额的双翘檐门楼下,三个卷门关得严严实实。门前地上,零乱地散落了好多砖块瓦砾,看起来这里不对外开放已经有些时日了。很是失望!

正门东侧墙壁上有50公分宽100公分高一个塑料牌,上面关于荐福寺和雁塔晨钟掌故由来的文字和图片还是深深吸引了我。据传正门匾额上的字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所题。我倒更喜欢明代人夸赞雁塔晨钟的诗句:

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日迟迟满大荒。

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搃苍茫。

正当我沮丧地要打道回府的时候,南门西侧一个敞开的双扇铁门不经意被我发现了。趁没有人注意,我硬着头皮溜了进去。里面正在施工,到处是开挖的湿土和钢筋水泥制品。我踉踉跄跄地走到南门内侧,正门上方的匾额又成了“山门”二字,静下神来观察,才发现荐福寺里面其实很热闹。古槐丛生,蓊郁非常,庙宇巍峨,庄严秀美。从南门北望,小雁塔就伫立在荐福寺中轴线的北端。沿着山门向北的甬道缓行,穿过一大片散放在地上的石刻丛林,甬道东西相对的钟楼、鼓楼便映入眼帘。钟楼北面的一颗千年古槐下,伫立着一口重约10吨的巨钟,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雁塔晨钟”。上面精心地铸有很多歌颂雁塔胜景的美妙诗篇,真草隶篆各体兼有,将3米多高的钟体分成了错落有致的三个区域,遂使整个巨钟气势如虹。因为是解放后根据原记载重新铸造的,因而显得很是大气精美,堪与置放在碑林博物馆的景云钟相媲美。钟旁横悬一个20公分粗的震木,供游人敲钟祈福。我正逢一个外国妇女敲钟,只觉得钟声訇然,很是壮丽悦耳。

不一会功夫,我就来到小雁塔脚下。这是一座高43·38米的密檐式13级砖塔,平面呈方形,底层特高,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以上逐层递减,愈上愈促,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远看就像一个巨大的梭子插在地上,显得重檐密阁、飒爽秀丽。拾级而上,很快就到了顶上,原先断裂的半个塔顶裸漏在光天话日之下,上面有三道钢筋护拦,站在这里,眼界很是开阔。无奈雾气太重,周围远处的高楼大厦影影绰绰,终究不能尽兴。倒是当年述说雁塔晨钟胜景的诗篇更让人追思万千:

云深古刹记何年,高耸层云接洞天。

听到更残月落里,一声绿渺一声园。

晓风何处送钟声,塔势凌霄逼太真。

应是影名消壮志,钟声故作不平鸣。

后来又登上白衣阁二楼看有关荐福寺的展览,对荐福寺有了更深的了解。公元684年,武则天为高宗李治死后百日“追福”,在此修建荐福寺。20年多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又在这里建塔,遂成长安胜景之一。同时,这里还与唐代一位高僧义净有着很深的渊源。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先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在印度各地30余国游学14年。25年后回国,共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正如大雄宝殿门前的楹联所云:

千年古刹自女皇开基走过一三二o秋;

百代皇寺从盛唐开立跨越唐宋元明清。

壮哉小雁塔!我顿生敬意。但同时也憾意不少,我在想,有着如此丰厚历史的一座寺院,今天竟无一个僧侣,没有供奉一座佛像,这与香火旺盛,游客如云的大雁塔相比,似有天壤之距也!彼热此寒,令人心有戚戚焉!说句实在话,我真的希望小雁塔也有拨开迷雾昭显青天丽日的那一天。

15时20分,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小雁塔北门才发现,游览小雁塔的入口竟然就在我日常散步的友谊路大街上。今天南门寻游实乃多此一举!这正应验了一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特记之,博方家一笑。

写于2005年11月13日夜

本文已被编辑[梦天使]于2005-11-16 11:10:5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琴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梦天使
☆ 编辑点评 ☆
梦天使点评:

文笔流畅,细腻,但个人感觉此篇作为游记,却是有些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