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一个词:杨梅
仙居便在水墨画中娉婷而来
绿叶丛中的杨梅
仿佛六月少女的红唇
杨梅红了血管里的火焰
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点燃
一溜溜热烈的灯光
那么多激动的欲望
挂在六月的枝头
这多像我们梦想的爱情
从星火到燎原
从竹马青梅到相思成灾
仙女和杨梅乘一叶竹筏
温柔和热情乘一叶竹筏
一闪即逝的身影那么多好时光
正飘下安溪
杨梅红的仙居梅雨飘的仙居
山歌很软丝竹很细
适合于在梦的边缘
适合在水之湄
想入非非 ——仙居诗人王青木《杨梅》
诗人的表现手法无疑是纯熟的。
写诗贵在有行云流水的意态与行文,然后一气呵成的产生出一种顿挫细美的艺术效果。唯此,我以为是写诗之笔意。
这首《杨梅》初初上口,诗里的美已如水泄落,于是禁不住一读再读,而生命中的绝美姿态也将因此涉水而来。一如诗人对于杨梅果的爱怜。是,我用上了“爱怜”两字,因为爱怜比爱多了发自内心的温暖,而拥有一颗温暖的心是作为诗人不受尘俗风尘的唯一的一点印迹。因,世间冷漠已太久矣。
有个故事,言昔宋朝某次作画比赛。皇帝赵佶出题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结果得第一的画是: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有一凭窗美女,唇上有一点口红。现在想来,此画师首先也许是个诗人。因为,只有诗人才会有这种意味深长的美感。《杨梅》诗首节上,诗人同样在手法上给我们用了这种形象而直抵人心的手法。你看,“写下一个词:杨梅/仙居便在水墨画中娉婷而来/绿叶丛中的杨梅/仿佛六月少女的红唇”。
优美的旋律,渐次展开形象的画面,流露出一种温婉而清静的诗境,似一幅迎风而展的绸缎,有音乐美,画意美,诗情美。甚至感觉有细淡的幽香,恍然从风里掠过,细究,却惘然。从而有了诗的朦胧美,以及情感上微微的怅然。
但一首好诗,并不单单以柔美而胜出。否则也只是一首妩媚的小诗罢了,如一朵被抽干水分的花朵,虽然有美却无芬芳。因而必须要有坚实的质感。需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语言上力求朴实精练。于是诗人说:“杨梅红了血管里的火焰/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点燃/一溜溜热烈的灯光/那么多激动的欲望。”从而把诗境从柔软处不着声色的带出。
当然,好的诗歌还往往是贯穿着灵性的。唯有散发出灵性的光,诗才会绽放出瑰丽丰富的意象,第三节中就凭一句:“从星火到燎原/从竹马青梅到相思成灾”。我想,每一个读这首《杨梅》诗的读者都会因这而微微静默,青春的飞扬,时间的沧桑,以及关于爱情的温情,都会从这一句诗里安静如水。你看,蓦然转身,原来也已恍若前尘。不禁唏嘘。
此诗也从这节到达高[chao]。
但第四节,私以为有憾。当然,这一节在技巧上依然是顺畅和谐而自如的,但在意境上难免显露出了应景之作的虚意。“仙女”两字在此成了一根刺,是光滑青瓷上的一点粗粝,读来,让人惜痛不已。仙女,本是一个曼妙倾城的词,但放到人身上,不免不佳。就如“芬芳”两字本是这样清婉的词,但一用到人名上,就有了俗意。当然,如果是应景之作,这根刺不得不用,因为杨梅果熟时,便有杨梅仙子选出来。这是仙居的快活,呵呵。
同样,因为是应景之作,而更能看出作者的诗歌功底。因为能把应景之作仍然能写得这样言韵之致的也算个中高手了。
请细读第五节:“杨梅红的仙居梅雨飘的仙居/山歌很软丝竹很细/适合于在梦的边缘/适合在水之湄/想入非非”。世间佳人,唯以距离才能有倾城之风情,于是诗经上说:“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人把仙居,把杨梅红的仙居比作心中的佳人,而整首诗情的风致终于从这喷勃而出。“想入非非”四字用得非常之成功,使“仙居”在诗里与我们有了拿捏的非常合适的距离,轻易的把平俗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意。使诗有了余味无穷,欲说还休之妙。
我想,如果离开家乡,读这首《杨梅》将会是一场盛大的乡愁。因为从这首诗开始,你会发现,原来仙居如此绝美。
-全文完-
▷ 进入寄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