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文章,我认为自己实在是一个门外汉。从热爱文学至今,我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一直都不爱修改,最多也只是在写的时候改一些错别字。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写作习惯,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很不利。就此问题,我问了一位资深的文友,他说,“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改出来的”。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而我却少见佳作,我猜想,大概是因我不爱修改的原故吧!
古人写作都重视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写了十年之久,曾修改过无数次。最终才成就了这一长篇巨著。贾岛更是修改的高手,一句“僧敲月下门”传为古今佳话。当初他若不仔细修改,而是用“推”字,就不会有,如此传神的佳句了。近代的毛泽东每次写作时亦是“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句“贻误青年”误写成了“遗误青年”。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在《诗刊》上指出了错误,让毛泽东非常重视。他赶紧给《诗刊》社的工作人员写信要求把错字改正过来,并热忱地表扬了那位敢于指正自己错误的青年学生,此事一时为文坛传颂不已。
修改文章是写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外在表现,值得大力提倡。好文章都是从修改中来的,这是铁的定律。把文章写成后,再反复修改几遍,文章就会更凝炼更华美,同时也是作了一回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效果十分明显。若是把一篇文章修改好了,比一口气写上五篇十篇更有收益。匆匆忙忙地写上多篇,还不如认认真真地写上几篇,这道理我想大多数人都明白的。
没有人能一次性就写好一篇佳作,虽然也有人能够一挥而就不作任何修改且写出相当不错的文章,但那毕竟只是少数,而且那些人在写作之前是经过认真训练的,最起码一点,他们一定是文学功底极为深厚的写作高手。试想,一个平时写得很少的人能够提笔在短时间内写出上乘之作吗?不可能,绝不可能。所以,修改是每一个写作者不可轻视的基本功。
话说回来,熟识我的朋友一定会说,你自己都是懒人,还在那里劝别人,不感觉脸红吗?我不脸红。我承认自己没有修改文章的习惯,也因此感到十分遗憾。如果我还能养成修改文稿的良好习惯,我一定会努力的。
昨夜翻书,读了一篇教人修改文章的文章,写得很好。作者说修改是定稿的关键,没有修改过的文章最好不要拿给别人看,我认为说得很对。
修改有四个重点。一是主题方面,文章的主题是作者企图表达的目的,一切与主题无关的章节都要作修改,哪怕那些内容写得很好,也要忍痛割爱。主题要深刻、准确,不能马虎,要检查是否充分地表现了,文章里任何部分都是为了表达主题,不能让那些与主题无关或表达得不够完美的内容存在。开始写作时,我老犯这毛病,写了许多与主题不相干的废话,最后不得不把稿纸撕掉,重新再写。使主题更鲜明更有说服力,是作者首先就要考虑的事。
二是关于材料的增删。前面说过,文章的任何部分都是为了主题的表达,那么与主题无关联的内容必须毫不吝惜地一刀砍掉。有些人随心所欲地写了一大堆精彩华美的章节,舍不得删除。自己读起来津津有味,可读者一瞧,就不买账了。我们写文章是拿给读者看的,搞了一堆与主题沾不上边的内容,即使你妙笔生花,也是不行的。初稿写成后,仔细读上几遍,看哪里的材料不合适,不合适就举起手中的斧子,狠狠心把它们杀死。若有更好的材料,就再加进去。只要能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就是正确的。
再说说结构。随着主题和材料的更改,结构也要随着变化了。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内的血管,又如一条条道路。主题是我们要去的目的地,路好走和不好走都会影响到读者的心情。结构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主线清晰明了,大家阅读起来就会爽心悦目,反之,就不讨好。作为作者,我们要考虑走哪一条路才是最适合读者的路,而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结构如果缺乏条理,失调了,必须立即调整。路走错了歪了,必须纠正重新再走。
第四点是语言的推敲。一开始我就谈了二个例子,最典型的当属贾岛了。古人要求字斟句酌,千锤百炼,今人写文章也应该学一学古人。大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名句,单一个“绿”字,一共换了二十多个,最后才确定为“绿”,也多亏了这一个“绿”字,整首诗便熠熠生辉,春意盎然。一篇语言啰嗦,表达含糊的文章,我想谁也看不下去的。把文章比喻成房子是恰当的,语言是这座房子的内外装修。现化人买房子,很注重装修的,一栋不经过装修的房子,肯定不会漂亮。又可以拿人来作比喻,语言就是人们身上穿的衣服,衣服越合适越美观,别人瞧起来就越舒服。
主题是灵魂,语言是衣服,结构是骨骼,材料是血肉,都是老生常谈了。
下面接着说说修改的方式问题。我有一位朋友的习惯是写完初稿后马上作修改,然后又马上向外投稿。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是怕稿子放的时间久了,就会感觉不好,便没有勇气投稿了,想起来也真好笑。然而,许多人都有这种体会。一篇文稿,你放了几天后,回头再瞧就会感觉写得不好了。这是值得恭贺的事,这是因为你进步了。初稿写完后,最好先将它存放起来,等过了十天半月或更久的时间,再取出来修改,修改后的文章必然会更佳更具文采。
有人提出了几种修改方式,大体可规纳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间歇修改法,上面我举的例子其实就是间歇修改法的运用问题。把文章闲置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修改,便易于发现旧有的思路的不合理,初稿上的毛病就会一目了然。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得知,在思考问题时,人们的思想每采取特定的一次思路,相隔时间越短而重复同样思路的可能性越大,这样就限制了自己思路的自由发挥。
朗诵修改也是一种很好的修改方法,文章初稿写成后,反复地吟诵几遍,就能发现许多拗口的地方,朗诵修改可以与间歇修改结合在一起使用。古有白居易,每作一篇必先念给一老驱听,听不明白的地方就重新修改,此法甚妙,可仿之。我们做文章,虽不必象古人一样那么严格,却也不可过于粗心大意。毕竟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要想别人看你的文章,就必须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方式就是认真修改好每一篇文稿。
修改文章还有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着修改。看着哪些地方不舒服,试一试换其它的表达方式,若有更好的就换另一种。譬如字、词、句、段落、结构等等,不妨想出几种改的方法同原文比较,选择出最佳的一种。这样做,文章就更精当一些。
下棋时大家都有一种体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写文章也是一样,身为作者,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辩不清方向了,写出来的东西得不到旁人的认可。此时,若把文稿送给一些写作水平更好的老师提提意见,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个人的写作水平和生活阅历都不同,你现在的写作层次在别人的眼中也许只是小学生,你把文稿送给比你水平高的人读一读,让他们指点指点,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你遇上的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老师,就是你的造化了。这种方法叫做求助修改,是行之有效的很实际的一种方法。
文章修改是很复杂的,修改时还要注意几点:
由大到小,由主至次逐渐进行修改,一定要遵守修改文章的一般程序。“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先从语言的精雕细琢开始,而是要先从主题、材料、结构修改,最后才是语言方面。倘从语言开始,假若主题修改了,语言的修改就变得毫无作用,岂不徒劳一场?
另外,要考虑文章的全体。《文心雕龙·附会》对此曾有过形象的比喻,“夫画者谨发而易貌,射者仪毫而失墙,或锐精细巧,必疏体统。故宜诎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寻,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绘画的人只注意头发,便会改变容貌。射手只在乎细小的毫毛,往往就失去了大目标。过于注重文章的局部,便容易忽略整体,这是很不可取的,一篇好文章,全体必须协调一致,如同一位美女,只是眼睛漂亮,而其他的部位并不理想,也就算不上美女了。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哪方面不协调了,都不好看,因此,要懂得忍痛割爱的道理,该出手时就出手,把不适宜的部分全部修改或删去。
以前的人写稿,都是一笔一笔工工整整地抄写在稿纸上,字迹不好的人,编辑是不喜欢的。现在大家有了电脑,可以在电脑上写稿,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修改了。所以,关于美观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需强调的一点是修改文章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改稿比初稿的任务更艰难,这是事实。想要让写出的文章达到一定的水准,少出现差错,反复且认真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文章的修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血更有可读性。参考了一些资料,叽哩呱啦地说了这么多,感觉有些累了。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对修改文章也有一个新的认识。
-全文完-
▷ 进入蕲春一条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