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国人物,最难写的就是号称“一代枭雄”的曹操了。
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看戏和读书是仅有的乐趣了。记得当时乡里有两家戏班子,一个秦腔剧团,一个是豫剧团,冬闲季节,经常在各村巡回演出,其中常有关于《三国》的剧目,当时台上演的曹操全是白脸,一看就是奸臣!所以对曹操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后来,父亲不知从那里借了一本线装的《三国演义》,竖排本繁体字的,我当时只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也就囫囵吞枣地读完了,书里仍然把曹操写成为枭雄。不过他的奸诈狡猾、武略机敏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后来上了中学,上了师范,条件稍微好些了,图书馆里新版《三国演义》也有了,就借来如饥似渴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对曹操印象不怎么样,认为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奸臣,刘备才是汉家正统。后来,上大学的时候,看了更新的历史著作,读了《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和《中国文学史》,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啊!原来对曹操的看法是狭窄的、片面的、错误的。如今再读读陈寿的《三国志》,方知曹操为何许人也,就在这里给大家乱侃一通吧!
一、 曹操的出生和发迹
曹操,字孟德(公元155年至220年),沛国谯郡人,远祖是西汉开国丞相曹参,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出身已经很低微了,成了当时一个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
曹操小的时候就聪敏过人,放荡不羁。《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都说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当时有个叫许劭的人很有识人之才,曹操前往他家问自己的前程,劭说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太尉桥玄也说他是“安天下之才”。
曹操既然出身在宦官之家,出身就很低微,因此社会地位并不理想,在以出身论人的当时,他的身份可就比四世三公的袁绍差远了!
曹操的发迹是在镇压黄巾军起家的,这和当时的各路军阀如袁绍、袁术、刘表、孙坚等倒也一样。后来,他做过骑都尉、济南相等小官,不得志,就称病回归故里,后又复出。董卓进京时,他只是个小小的殿军校尉,董卓为了拉拢他,保举他为骄骑校尉;他不愿附逆,偷偷跑回老家,散尽家财,首起义兵讨伐董卓,十七路诸侯纷纷响应;董卓火烧东都,西逃长安,袁绍无能,诸侯束手,只有曹操以数千人马孤军追击,虽然因为势单力孤吃了败仗,但却显示了他的见识和气度已高过袁绍之流许多!
曹操真的开始有实力是在公元192年,他占据了兖州,击败青州黄巾军,得到降兵三十万,组成了自己的割据武装“青州兵”,从此成为北方除袁绍外最大的割据势力。
二、曹操的政治方针和政策措施
占据兖州后,曹操采纳了毛玠等人的建议,确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修耕植以畜军资”两大政治方针,奉迎天子,建都许昌,打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新局面,抓住了政治主动权。同时,他又设置田官,招募流民,实行屯田,壮大经济。这两大方针的推行,显示了曹操杰出的政治才能,奠定了魏国建立的基础。
曹操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豪强地主和士族阶层的势力。
2、 鼓励农耕,休养生息。
3、 让利与民,缓解百姓与官府的矛盾。
4、 为牺牲的将士后代和亲属分封农田,授予耕牛,鼓励其发展生产。
5、 兴设学校,普及教育,每个乡设一学官,每五百户设一校官。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赢得了民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效果十分显著,影响极为深远。
三、 曹操的军事才能和业绩
曹操的军事才能在当时首屈一指,他先后击败了张绣、吕布、袁术、袁绍、刘表父子、马腾马超父子、韩遂、张鲁等各路军阀,统一了北方,给流离失所、保守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民带来了安定和平的局面。
四、曹操的识人和洞势
曹操的雄才大略不光表现在文治武功上,他在识人洞势上也是独具慧眼。这在他对刘备和袁绍的不同认识上可以表现出来。
他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清醒地认识到刘备是英雄人物,是自己今后的主要对手,刘备逃走后占据了徐州,他欲亲征刘备,众将劝阻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他却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力。”果然,他将刘备打得妻离弟散,只身逃走,袁绍却按兵不动,坐失战机!
官渡之战前,袁绍灭了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兵数十万,成为当时北方实力最强的军阀。曹操手下诸将都说袁绍不可抵挡,而曹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众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是为吾奉也。”多么鲜明、公允、准确、生动地说出了袁绍的为人及其特点,这也为后来官渡之战的胜利埋下了伏笔!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操如此识绍,而袁绍却既不识操又不知己,安能不败乎?
(未完待续)
本文已被编辑[西域诗韵]于2005-11-14 0:14:0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西域诗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