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黄昏,独自阳台伫立。天灰蒙蒙,似有秋雨即将来临。风萧萧,带来几多深秋寒意。围墙边那棵古老的黄桷树,一直在我的凝视中飒飒地抖动着。那棵曾经枝繁叶茂,带给人们一大片绿荫的古树,如今除了几片残存的枯叶,唯有苍劲的秃枝惨淡的兀立在冷风中。深秋萧瑟,想起《红楼梦》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一丝悲秋之感漫上心头,我似乎有点理解了古人咏秋为何多是悲凉之声。
抒写悲秋情怀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历史上第一个言秋的是屈原,“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见其秋愁。战国时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则开了悲秋文学的先声。对于人们为何容易产生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深秋时节昼短夜长,秋雨绵绵,万物萧杀,容易伤肺伤脾,在深秋的萧瑟中触景生情,使人有凄凉、郁闷和迟暮的感触。现代医学却说是人的大脑有一碗豆大的腺体,叫“松果体”,就是它使人的情绪在秋来时抑郁消沉,产生悲秋的愁感。
我想,对触景生情的秋思而言,还是因人的处境、心情、视角的不同而所见之色调不同,感悟也不同。“愁”,是由“秋”和“心”组成的。文人失意了,雅士落魄了,英雄潦倒了,秋风秋雨便会迷蒙他们疲惫的心。于是,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便成了许多落寂人的共同感受。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那份凄凉伤感之状,风寒、猿哀、鸟倦、树萧、病缠、发白,岂是一杯浊酒所能抵御而忘怀的!更何况连一杯浊酒也戒了。秋雨霏霏之际,读来令人不胜嘘唏。柳永的一句“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蒙蒙深秋之季,勾起多少痴女怨男的离愁别恨!陈玉兰的:“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在秋风萧萧之夜,令多少独守空门的少妇柔肠寸断!马致远的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孤雁飞过的暮秋长空中传来时,曾使多少去国怀乡的游子潸然泪下!而刘禹锡却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等,却给人以清新、明丽、豪迈的艺术感染力。咏秋佳作多不胜数,可谓风韵各异。
霏霏细雨飘在脸上,淋湿了我的思绪。远处的山峦已躲进了缠绵如丝的雨纱中,那棵老树依然在我的凝视中不肯移去。忽然,一阵风儿吹过,老树秃枝上残存的几片树叶陆续被风挟裹而起,在空中盘旋着,最终还是无助地飘落在地,掉在雨水浸湿的泥土里,不再动弹。
心儿一颤,那些飘舞的落叶,曾经那么翠绿那么充满生机的生命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从此将从世上悄悄地消失!从春到秋,那绿色的生命竟然是那么短暂,难道落叶就不哀怨其人生苦短?人们把西风乍起黄叶飘描绘成悲凉的秋景图,落叶也有悲秋情怀吗?
我想,落叶是不悲秋的。是啊,春韵柔美,但春韵总是连着秋风秋雨。年年岁岁,春去秋来。叶儿在春风中绽出嫩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为大地带来翠色欲滴,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和谐和勃勃生机。秋来时,叶儿掉落在地,但却化为春泥,孕育着来年的绿色。叶儿热爱生命,所以才有春天的灿烂。但叶儿更懂得生命,它知道只有循环往复的生命,才是永恒的生命。所以,叶儿在秋风秋雨中无怨无悔地飘落。
一心只沉醉于春韵般诗情画意的人,将无法抹平秋来时失落的惆怅,在雁过长空的哀鸣中长夜难眠,最后只能是“无言独上西楼”而独自悲哀。欧阳修闻名遐尔的《秋声赋》,虽也萧杀寂寥,但他要告诉人们的却是不要沉溺于悲秋情怀之中,而是要寡欲静心,养生养德,不为秋寒所伤。
只看到寒风瑟瑟,万木凋零,看不到落叶纷纷中孕育着新生命的人,将无法抹平暗淡前境的伤感,最后只能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身心俱灭而黯然走向死亡。而陈毅元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明春花再发,万红与千紫”,却给人以奋发向前的鼓舞。
又一阵风儿吹过,老树秃枝上最后一片枯叶也飞舞起来,我却不再有“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西风乍起黄叶飘,但落叶不悲秋。落叶以优雅的舞姿飘舞着,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春去秋来又春归。来年,那棵老树将还给人们一片更繁盛的绿荫,依然是那么风姿绰约。
-全文完-
▷ 进入五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