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子本初,汝南汝阳人,高祖父袁安,为汉朝的司徒,此后他家先后四代高居三公之位,因此权顷天下。他是当时豪强地主阶层的代表。他虽然出身高贵,但年轻时能够交结下士,因此很多人投靠他。
袁绍在十常侍乱宫时,平定宦乱,表现得有些胆略;后来董卓进京,想废除少帝另立新君,他不畏强*,横刀长揖而去,卓不敢杀之,反拜他为渤海太守。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被推为盟主,但因诸侯三心二意,他的领导能力不足,讨伐无功而返,致使董卓西逃长安。
后来,袁绍吞并韩馥,剿灭公孙瓒,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势力如日中天,成为全国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当时他拥兵数十万,文有谋士沮授、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郭图等,武有大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吕旷、吕翔等,文武齐备,兵多将广,地盘辽阔,粮草充足。这么大的势力,为什么最后没有成功,反而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他对当时的形势认识不清,多次错失历史机遇。
曹操取得主动权的关键一项政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机会曾经首先降临到袁绍头上,当时天子被逼得四处流浪,袁绍的谋士郭图献计劝他奉迎天子建都邺城,这是多么好的机遇,多么有远见的建议啊!可是袁绍却以献帝之立不合己意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后来曹操迎接天子建都许昌,袁绍追悔莫及。
还有一次机遇出现在曹操前往徐州讨伐刘备之时,当时刘备势孤力单,难以抗曹,向他求救;谋士田丰献计,让他去偷袭许昌,直捣曹操后路!如此妙计,如此良机,袁绍竟以爱子袁尚有病,自己没有心情为由推脱不纳!气得田丰仰天杖地长叹!后来刘备兵败,他儿子病也好了,他却非要出兵伐曹!呜呼!时不我待,岂可如此用兵乎!
第二、是袁绍缺乏决断能力,处事优柔寡断;不能用贤纳谏,采用正确意见。
1、袁绍吞并四州后,计划分封四州给自己的几个儿子,谋士沮授劝他不可分,“必为祸始”,绍不从,后来他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大打出手,自相残杀,方为曹操所趁,一一剿灭!
2、白马之战前,袁绍派颜良统军伐曹,谋士沮授劝道:“良任性促狭,虽骄勇不可独任。”袁绍不听,结果颜良被斩,损兵折将!
3、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劝他不必出击曹操,而要“据山河之险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不出二年,可坐克也!”袁绍拒不听从,结果大败而归。
4、官渡之战中,曹操乌巢袭粮,沮授早有预料,献计让袁绍派蒋奇带兵截断曹兵后路,支援乌巢守军,袁绍不听,结果乌巢被袭,粮草尽烧,军心动摇,几十万大军崩溃,望风而逃。
袁绍手下谋士成群,能人无数,可惜他不能用其所长,正确采纳谋士的意见,以至一错再错,最后招致失败。
第三、是他心胸不广,气量狭小,不能容人。
这方面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官渡之战前,他不听田丰直言,田丰死谏,他竟将田下狱;官渡战败后,他无颜见田丰,竟恼羞成怒,将田丰杀了!如此小肚鸡肠的领导人,能够成什么气候?又有谁会真心为他卖命?
另一个例子是,官渡之战中,他的谋士许攸献计直捣许都,他不从,反而听信他人的谗言,因为许的亲戚贪了点小财,就把他赶出大营,并说永不愿见;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操,曹操惊喜赤足相迎,加以重用;许攸献计烧粮,正中曹操下怀,也刺中了袁绍的咽喉!官渡之败,就败于此耳!两个领导人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多么不同!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述袁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多么一针见血的准确评价啊!
一个人的成功有内因和外因两大条件。外因主要是历史机遇和客观环境;内因主要是个人的才能、水平和领导艺术等。袁绍外部条件非常有利,也面临着多次良好的历史机遇。可他却因为自身水平有限,能力不足,坐失良机;他有才而不能用,喜欢延揽人才而不善于使用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他为人心胸狭窄,气量不足,色厉内荏,容不下人才,更不能善待人才;他优柔寡断,处事不够坚决,多疑而不善断。有此几条,袁绍怎能不败啊!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5-11-11 16:10:0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西域诗韵的文集继续阅读喔!